學生們學習戲曲廣播操 圖片來源: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
非遺故事進校園 懷夢致遠彰美德
民間傳說是城市精神的文脈。隨著黃鶴樓傳說、木蘭傳說、伯牙子期傳說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漢三大傳說概念呼之欲出。還有卓刀泉傳說、“賤三爺”的故事、“惟楚有材”傳說等讓老武漢人津津樂道的非遺民間文學,構成武漢城市形象的特質與要素。
學生們觀看戰馬表演《木蘭從軍》 圖片來源:黃陂熱線
相比其他非遺項目,非遺故事的傳承基于口耳相傳。“聽家鄉的故事,聊我們的非遺”,武漢市東西湖區文化館走進武漢市吳家山第一小學開展非遺主題活動,播放《古井的傳說》《張三異故事》等短片,講述《約食墩的傳說》等故事,讓學生們了解家鄉的非遺,了解家鄉的文化。
許多民間傳說蘊含著誠信、友善等中華傳統美德,而木蘭傳說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忠孝節義的典范。日前武漢市黃陂區打造了《超級木蘭少年》研學大課堂,以具有本土特色的木蘭文化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在為期一天的研學之旅中邊游邊學,傳承木蘭精神,爭當智勇雙全的黃陂好少年。
非遺戲曲進校園 梨園綻蕾初吐芳
大武漢,“戲碼頭”的稱號由來已久。到長樂茶園聽漢劇、到滿春茶園看楚劇、到漢口新市場大舞臺品京劇,成為老武漢人心底里溫暖的記憶。為使漢劇、楚劇等非遺戲曲重放光彩,武漢加大劇本創作扶持力度、改善戲曲創作生產場地條件、完善戲曲人才培養,“戲碼頭”復興正當時。
武漢市硚口區“戲曲進校園”嘉年華活動中學生們表演《生旦凈丑》 圖片來源:武漢文明網
作為完善戲曲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武漢開展得如火如荼。武漢市硚口區以《戲曲進校園普及讀本》及音像資料為載體,每年邀請楚劇、漢劇等專業演員走進校園,開展戲曲演出、戲曲輔導講座等系列活動達100多場,讓戲曲常駐校園,讓學生體驗國粹戲曲的魅力。
戲曲課程不斷創新形式,讓孩子們從“知戲”到“懂戲”“愛戲”。武漢市常碼頭幼兒園自編兒童戲曲廣播操,向孩子們普及戲曲知識。武漢市崇仁路小學雷壽平老師創建校園偶戲團,帶領社團學生排演《西游記》《天仙配》等傳統劇目。還有一些學校將戲曲元素融入校園環境創設,讓學生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全方位體驗非遺戲曲傳承。
非遺手工進校園 指尖飛舞展技藝
許多傳統技藝在武漢源遠流長,明清時期即有民間工藝作坊遍及三鎮。武漢非遺傳統技藝,不但有制作出精美工藝品的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等,還有烹制出特色美食的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藝等,它們從傳統中來到生活中去,實現蛻變與再生。
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學生制作民俗手工藝品 圖片來源:武漢晚報
絹扇20元一把,中國結大的15元、小的10元……日前,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民俗文化藝術節熱鬧舉行。在學校老師和非遺傳承人的引導下,學生們在吉慶街擺起了10余個攤位,現場制作起絹扇、面塑、剪紙、風箏等近10種民俗手工藝品,進行義賣。這是該校首次將“非遺”學習成果搬上街頭,小學生們的精湛手藝贏得圍觀市民紛紛點贊。
今年,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聘請了雕花、剪紙、風箏、燈籠、泥塑等方面的13位非遺傳承人作為學校客座講師,每周為相應社團的學生上一堂“大師級”手藝課。在課程中看到剪紙藝術家駱清霞將紅紙剪做靈動的兔子,面塑大師高志和手中的黏土變成纖毫畢現的鸚鵡立在枝頭,不少學生迫不及待地跟著學了起來,隨著不斷練習也練成了好手藝,成為非遺小傳人。
非遺武術進校園 傳承文化強體魄
武漢是一座別具江湖氣息的城市,江湖里當然少不了大俠和武功。楊氏洪門拳、木蘭武術等作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在湖北省、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榜上有名,武術操、武術文化在武漢校園走熱,不僅使孩子們在學習、練習過程中得以強身健體,而且在切身體驗中傳承了非遺文化。
武漢市江漢區百靈幼兒園開設魚門拳幼兒社團 圖片來源:江漢幼教
傳承非遺武術,從娃娃開始,武漢市江漢區百靈幼兒園開設了魚門拳幼兒社團,邀請有多年魚門拳研習心得的教練每周定期為孩子們免費授課。抱拳行禮、樵夫砍柴、漁翁撒網一個個招式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孩子們還為學習魚門拳排演了兒童劇《七品芝麻官》,趣味橫生。
在第二屆武漢市中小學生“六一杯”武術比賽中,參賽者由首屆的278名倍增到529名。賽場上學生們一招一式演練得有模有樣,引起圍觀的游客掌聲四起,叫好不斷。除了太極拳、劍、扇等等國家規定套路,非遺項目武當沌陽拳、洪門青龍拳也亮相比賽現場,充分展現了武漢市挖掘整理傳承傳統武術的成果。
責任編輯:趙睿
- 廈門:"剪紙”非遺進校園 2017-12-13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荊楚大地弘揚戲曲文化有門道2018-01-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