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資料圖)
海峽網1月28日訊 (海都記者 王林成)在當地醫院檢查后,患者前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轉診治療,經常都會被要求重新進行X線、CT、B超等各類檢查。這樣一來,就醫費用提高,大醫院的診療壓力增加,而且X線、CT的射線輻射還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本不宜在短時間內重復檢查。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實際上影響了分級診療的效率。
針對這一問題,省兩會代表、委員積極建言,提出了建設省級資料云平臺,共享醫學影像資料;成立“中心實驗室”,推進我省醫療檢驗結果互認等建議。
現狀:共享互認工作已起步 但遭遇不少困難
早在2006年,國家相關部委就提出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療影像檢查互認,要求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轄區醫療機構實際狀況,合理確定開展檢查互認的項目,并對質量比較容易控制和費用較高的檢查項目,組織轄區內有條件的醫院間逐步開展檢查互認工作。
記者了解到,2013年底,我省就出臺了相關通知,在省級醫院及市級三級醫院開展醫學檢查結果網絡互認工作,成為全國首個全省范圍內開展醫學檢查結果網絡互認的省份。
然而,這項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難,目前各級醫療檢驗機構由于檢查制度、儀器、質控、成本核算等原因,導致醫療檢驗結果難以互認,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重復化驗檢查的現象還很常見。福州等地也嘗試建立了醫學影像共享平臺,但由于推廣范圍和力度有限,實際應用受益的患者并不多。
建議一 醫學影像資料共享 先覆蓋省內三級醫院
省政協委員、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副院長陳椿建議,相關部門應建設省級醫學影像資料云平臺,共享資源。在充分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使接診醫師能及時從院內電腦中調取患者在外院的影像學資料。此外,要真正做到影像資料共享,還應在影像檢查的質量上執行統一的標準,保證影像質量的一致性,避免因為質量的差別引發讀片上的偏差。
“考慮到各級醫院之間輔助檢查設備的水平和質量差異較大,所以目前可先在省內三級醫院之間實行影像資料共享,根據實施效果再考慮擴大共享范圍。”陳椿說道,這對推進我省醫療衛生協同發展,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方便就醫,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緩解三甲醫院診療壓力,均有積極作用。
建議二 成立“中心實驗室”推進檢驗結果互認
針對我省的醫學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省人大代表鄢萍建議,應成立區域性共享中心實驗室。“區域性共享中心實驗室,負責承擔區域內的實驗準入,評估和設立大型設備質檢質控統一標準。同時要引進準入機制,強化中心實驗室規范化、標準化管理,避免重復購置儀器,延長實驗室儀器的使用壽命,確保儀器高效合理使用。”鄢萍表示,此外,還要以醫院為主體,依托醫聯體面向社區基層開放,提高儀器設備使用率,強化臨床檢驗醫療質量控制指標,推進省內有條件的各醫療機構檢驗結果互認。
鄢萍建議,還應支持基層社區醫院根據臨床需要,選派相關專業人員參加由中心實驗室組織的統一標準化操作技能培訓,以保證在常規檢驗項目方面,社區醫院能及時出具報告單,滿足臨床檢查檢驗的需求。
建議三 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 加緊匯集各方數據
2016年底,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試點落戶福州,成為濱海新城最為重要的大數據平臺之一。
大數據,可謂醫學檢查結果共享的重要手段。對此,省政協委員、農工黨福州市委會主委、福州市衛計委主任林澄就建議,省級盡快出臺健康醫療大數據匯聚及開放的實施方案。
“應加緊協調本省其他設區市、省本級以及區域內其他省份的數據統一匯聚到福州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同時在省級層面出臺大數據標準規范和管理辦法,為我省試點城市大數據的管理和開放使用提供依據,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林澄說道。
□他山之石
京津冀推進檢驗結果互認醫學影像共享
記者了解到,為方便京津冀患者看病,從2016年10月1日起,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132家醫療機構之間對首批27項臨床檢驗結果實施互認,首批納入互認檢驗的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乙肝病毒表明抗體等常見檢驗項目。
在此基礎上,2017年1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102家醫療機構又試點實施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工作。首批試行共享的項目共17項,包括7項常規醫用X射線攝影、5項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CT)檢查項目和5項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項目,均為醫學影像學科最為常用、易于標準化、有一定地方共享工作基礎的檢查項目。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省兩會代表、委員建言:補齊短板 做大平潭旅2018-01-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