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頒獎典禮上,丁承運現場演奏了他的代表作《醉漁唱晚》
24日,由光明日報社、光明網聯合組織的“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評選揭曉,武漢市古琴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成為10名獲獎者之一。評委會對其頒獎詞說:高山覓流水,他讓千年的古琴在今天遇到了民族傳承的知音;陽春笑白雪,他用七弦彈奏出古琴欣欣向榮的春天。
“打譜”再現十余首古琴曲
丁承運是享譽國內外的琴箏演奏家,音樂史學家、文獻學家、教育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2003年,中國古琴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丁承運功不可沒。我國在組織申報材料時,丁承運是主要的文獻提供者,文獻中以較大篇幅介紹了丁承運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暢》。
中國古代琴譜又稱為“減字譜”,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因為這種古老的記譜法存在一定的傳播局限性,我國現存的古譜大部分已經絕響,必須經過“打譜”將其恢復成可以演奏的音樂。
1982年,丁承運根據《西麓堂琴統》打譜出古琴曲《神人暢》。那遍及十三個徽位的泛音,清瑩透亮,似日月經天;那深沉堅實的散、按音,蒼勁雄健,如江河行地;令人耳目一新的七聲古音階旋律,古樸粗獷、豪爽跌宕的舞蹈節奏,動人心魄,使人陶醉。至今,它已成為中國當代最經典的打譜琴曲之一。
至今,丁承運已打譜彈奏出《白雪》《卿云歌》《扊扅歌》等十余首古琴曲。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根據音樂的特點,一次一次嘗試打譜,從而恢復一首古琴曲,少則數十天,多則需要半年, 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
成功復原古瑟,與妻子再現“琴瑟和鳴”
在中國上古時期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就是文獻中幾乎所有提到琴或瑟的地方都是琴瑟并稱。例如《詩經》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更有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婦情篤和好。
1998年,丁承運開始研究古琴與古瑟的合奏。2000年,他根據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將失傳已近千年的古瑟復原。丁承運的妻子傅麗娜也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音樂教育,夫唱婦隨,她主動承擔了彈瑟的任務,二人經常研究切磋。一直到2003年,兩人終于使“琴瑟友之”成為了現實。
如今,二人共同研究琴瑟彈奏并出版《琴瑟和鳴》音樂集已成為樂壇佳話。夫妻二人曾多次在臺灣、香港地區,以及國外多地舉辦琴瑟音樂會,每次總能刮起一陣“琴學颶風”。
此外,丁承運的女兒丁霓裳也是一名古琴演奏者,每當這一家三口同時登臺演奏琴瑟,總會讓觀眾們贊嘆不已。
今年定下5個“小目標”創新古琴藝術
2017年,丁承運的足跡遍布全國,他不斷舉辦古琴大師班、大型演出、講座等,并且推出了一張《白雪逸音——丁承運古琴藝術》黑膠唱片。他高興地告訴記者:“2003年中國古琴申報聯合國非遺時,全國能熟練演奏古琴的人數在52人左右,經過我們十幾年的推廣,如今僅武漢的古琴演奏者就不止這個數目。不過,全國高水平的古琴演奏者還是非常有限,很多演奏者的水準急亟需提高,這也是我去年努力的方向。”
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丁承運也為古琴藝術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發展創新獻出了所有才智與畢生精力。2018年,這位年過七旬的古琴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又給自己定下了一系列新目標:一是集中發掘琴歌藝術,即讓古琴可以一邊彈一邊唱;二是發掘古琴與古箏、箜篌等不同樂器的合奏方式;三是舉辦一場與古琴有關的書法作品展;四是出版一部《古琴打譜集》,將更多僅有指法的古譜變成可以演奏的音樂;五是將自己在國家圖書館的系列大型講座文稿結集出版。
丁承運說:“古琴藝術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我們只有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才能讓它煥發出新的光彩,并且得以傳承發展。”
責任編輯:趙睿
- “文脈頌中華”古琴非遺走進北京北部文化中心2017-12-26
- 這個大爺火了!天津大劇院古琴演出被大爺攪局2016-09-21
- 一合琴館三周年館慶暨著名古琴家馬杰先生師生音樂會2016-05-16
- “箏琴雅韻 喜迎新春” ——2016.1.31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古箏古琴演奏會2016-01-2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政協委員為弱勢群體發聲 呼吁社會多給2018-01-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