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上午,“咚咚”的擂茶聲從將樂縣府前路24號502室傳出。今年59歲的謝武秀是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擂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正邊擂茶邊招呼前來喝擂茶的鄰居和朋友。
在陶土制成的擂缽內先放點芝麻、陳皮和茶葉,謝武秀手握約2尺長的木質擂棒順時針研磨,待磨碎后,再加入自由搭配的鳳尾草、薄荷等草藥。所有材料擂好后,加入開水沖泡,然后將茶湯倒入用竹篾制成的撈瓢(俗稱笊籬)里過濾,甘潤芳香、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叫大家來喝平安擂茶,希望鄰居朋友新年萬事如意。”謝武秀說。
據考古研究表明,福建擂茶始于五代,發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分布在三明、龍巖、南平等地。將樂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擂茶)之鄉,將樂擂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擂茶這一傳統習俗已滲透將樂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婚嫁壽誕、喬遷之喜、親朋聚會、鄰里串門,常以擂茶相待。(記者 林宇熙 通訊員 沙觀球)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春節期間 非遺亮相福州三坊七巷2018-02-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