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邱冰清)帶著村民養羊、魚、火雞,同時提供飼料、技術、養殖培訓、銷售等配套服務,“85后”全國人大代表魯曼創立的江蘇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吸收周邊100多戶農戶加入,客戶遍布一線沿海城市,這是魯曼以前怎么也不敢想的。
2009年大學畢業的魯曼被徐工集團錄用,年薪10萬元。一次陪丈夫廖正軍回鄉過年的經歷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兩人看準機會辭去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廖正軍的家鄉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嘗試養殖火雞。剛開始創業時,拉著幾百斤的火雞挨個酒店去推銷是常有的事。
隨著魯曼的火雞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她開始嘗試在網上銷售火雞,“天和生態農業網”應勢而生。經過多年探索,魯曼的公司形成了“線下生態循環種養,線上電子商務銷售”的經營模式,“天和生態農業網”也擴展成了“鄉旮旯商城”。在她的帶領下,全國有3700余戶農戶與合作社開展合作,每戶年均收入增長8000元。
回農村創業的青年不多,像魯曼兩口子這樣做出成績的比較少。當前鄉村存在人才、人力缺乏問題,“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城市生出了新一代,他們在那里有了新‘根’。就像國槐上插桃樹枝,國槐的根提供了養分,但長出的已經是桃樹了。”魯曼說,若是離開了人,農村的發展就會后勁不足。
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離開鄉村的人怎樣才能回來?“一說到農村大家就會覺得充滿了雞糞味和土腥味,談到農業就認為是鄉下。”魯曼說,要從觀念上扭轉大家對農村的偏見。要在農村種下一種信仰,一種只要大家愿意就能在農村通過奮斗實現自己幸福的信仰,擁抱年輕人回村。
除了年輕人,30-50歲的中青年人也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很多鄉鎮都曾有過紅火的鄉鎮企業,形成了成熟的用工隊伍。魯曼建議結合當下新興產業需求,圍繞本村的發展強項,為這一類群體展開相關技能培訓,對他們進行“改造升級”。
針對30-50歲的中青年人面臨“上有老”的問題。魯曼建議通過在農村設立康樂中心,為年老者提供養老服務,做到老有所養的同時,解決村里中青年人的后顧之憂。
“讓家鄉變成我們愿意待、能養活我們、能養老的地方是我的夢想。”魯曼說,希望未來的農村和城市之間只有行業的不同,沒有城鄉的差別。
責任編輯:肖舒
- 全國人大代表黃志賢:發揮親情鄉情優勢為臺胞多辦實事好事2018-03-07
- 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微信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十億2018-03-05
- 全國人大代表楊蓮英:鄉村醫生如何更好扎根鄉土2018-03-05
- 全國人大代表韋波:用“繡花功夫”在脫貧致富中實現文化傳承2018-03-05
- 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花間”繡出美麗人生2018-03-05
- 全國人大代表扎西多杰:保護藏族文化的生命力2018-03-05
- 首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2018-03-05
- 福建省組織全國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2018-02-06
-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調研福州自貿片區2017-06-07
- 尤權會見香港全國人大代表訪問團2017-06-0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提個醒!政府工作報告給這些人敲警鐘了2018-03-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