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與重慶萬州毗鄰,是《龍船調》的故鄉,一條清江穿境而過。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是巴楚文化交匯地,聚居在這里的土家族、苗族兒女能歌善舞,有“中國歌舞之鄉”的美譽。
春節期間,一臺臺民間文藝演出輪番登場,肉連響、利川燈歌、利川小曲等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讓山鄉的年味持續發酵,愈發醇厚,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繞棺舞便是其中之一。
李興愛等人表演的繞棺舞讓觀眾笑聲不斷
繞棺舞俗名打繞棺,是利川流傳最廣的一種祭祀舞蹈,在喜慶場所表演又叫穿花舞,是利川珍貴的土家文化遺產。現年46歲的土家族漢子李興愛是繞棺舞第十六代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生長于利川市毛壩鎮,并在楠木村成立了一支繞棺舞演出隊。
今年春節,在參演了毛壩鎮舉辦的“鄉村鄉土鄉賢百姓村晚”、利川市舉辦的“鄉鎮民族民間文藝展演”等演出之后,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他們又在毛壩鎮蘭田村起舞,高超的演技收獲群眾點贊,亮出了別樣荊楚味兒。
農歷正月十四,李興愛帶領演出隊在毛壩鎮蘭田村起舞
“毛壩鎮,是繞棺舞的發源地。我們演出隊總共40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為了把動作演到位,大家經常一起排練。”李興愛介紹,繞棺舞男女老少咸宜,在他的這支舞蹈隊,女性占了絕大多數,這些平時生產、即時演出的女性,表演起來更加精彩。
據了解,繞棺舞的舞姿優美、歌聲悅耳、鼓聲激情、動作敏捷,舞蹈動作大多取材于動物的形態、勞動中的美姿和一些神話想象,表演者5至7人,水牛抵角、懶龍翻身、鷹鶴展翅等精彩動作,讓人回味無窮。
隊員們正在緊張排練中
“除了在利川演出,我們還走出利川、走出湖北,一起到恩施、到重慶演出。”新年伊始,李興愛希望能把土家特色繞棺舞,這一利川獨有的優秀舞蹈更好地展示出來,讓它發揚光大,走向更大的表演舞臺,甚至是央視春晚的夢幻舞臺。
“我跳了30多年繞棺舞,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舞美藝絕,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是土家標志性的民間特色舞蹈。”李興愛說,作為一名民俗文化的守護者,他只想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永遠的傳承下去,下一步他準備在繞棺舞傳承基地廣收徒弟,讓更多地愛好者充實民間文化傳承隊伍。
談到繞棺舞的傳承,李興愛透露,他已經物色到不錯的人選,正在積極培養中。“在我現有的傳承隊伍中,最看好的徒弟是我的兒子李御,他聰明愛學,表演動作規范,高難度演繹舞姿優美。其次就是女徒弟周宗斌,愛鉆研,懂音樂節奏,表演動作標準。”
據介紹,今年春節利川市好戲連臺,不僅有以繞棺舞為代表的民族民俗節目,也有不少與時俱進的主題和形式,聚焦精準脫貧主題的小品《懶漢脫貧》就是其中之一。
農歷正月初九,傳說中盤古造天的日子,俗稱“上九”,是土家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土家人迎接萬物萌生,慶賀去年豐收,祝愿新年吉祥。為慶祝佳節,今年“上九”,一場“鄉鎮民族民間文藝展演”在利川市龍船調公園文化廣場舉行,14個鄉鎮(街道)都拿出了絕活。
小品《懶漢脫貧》
“哎呀!昨天喝酒又喝醉了,今天還想多睡會,還睡會再說……”小品《懶漢脫貧》的“懶漢”章甫一出場,就引來臺下觀眾捧腹大笑。
節目中的“懶漢”好吃懶做,不務正業,每天以酒為樂,得到幫扶后天天等救濟款,駐村第一書記送去的兩只種羊,也被他殺掉下酒吃了。經過勸導,“懶漢”最終向駐村第一書記承諾:聽領導的話,變勤快,把荒山荒地種茶葉,講衛生,娶妻生子、過上幸福生活,永遠告別貧困困境。
利川市文斗鄉文化站站長彭艷嬌介紹,小品《懶漢脫貧》的三位演員均來自本鄉本土,作品的腳本也是由三個人創作并不斷磨合完成,在舞臺上,他們將懶漢、扶貧責任人和駐村第一書記之間的故事演繹得惟妙惟肖。
“他們是我們鄉演出隊的成員,不僅會演小品,還能歌善舞……”彭艷嬌透露,這三位演員其實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而小品就是戲劇化的生活,“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像錢景章這樣的懶漢光棍還有,但已經很少很少了。”
過年期間,文斗鄉演出隊也很忙。農歷正月十三晚上,彭艷嬌告訴記者,大家又都出去演出了。
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豐富了年味,扮靚了生活,提振了人們的精氣神。利川市文體新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創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利川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目標,也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市政府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保建成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在文化惠民方面,全市年均舉辦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800多場,‘送戲下鄉’上千場,送電影下鄉6000余場,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該負責人介紹,利川不僅文化惠民活動豐富多彩,文化遺產也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以肉連響、利川燈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次走進央視,走向全國;擺手舞、肉連響、利川工間操等廣場舞在全市普及和推廣;肉連響已正式納入湖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
過完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今年的春節即將畫上句號。值得期待,利川明年春節的演出將更加異彩紛呈,年味將更加濃厚。
責任編輯:趙睿
- 廣州動漫學子跨界玩非遺為傳統工藝注入新鮮血液2018-03-15
- 品味非遺 珠海斗門民間藝術大巡游“開戲”2018-03-14
- 喜訊!第四批省級非遺傳承人名單公示!鯉城區3人入選!2018-03-13
- “非遺瑰寶”亮相部長通道 代表青年話傳承“覓良方”2018-03-13
- 人大代表熱議“非遺”傳承:建議將“非遺”納入教育教學體系2018-03-13
- 為了藝術追求 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三位人大代表談非遺傳承和保護2018-03-12
- 非遺花燈代代傳2018-03-05
- 祖厝騰出來 文化“火”起來——探訪羅源起步鎮水口洋村畬族文化活動中心2018-03-05
- 龍巖武平鄉村春晚上演非遺民俗盛宴2018-03-01
- 吳篤琴:傳承酸湯是我的責任和使命2018-02-2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厲害了!荊門非遺劇目“梁山調”走出國門唱響2018-03-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