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架開始轉動 張帆 攝
3月1日晚,正月十四,在河北省灤平縣火斗山鄉大店子村廣場,這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山村一片歡騰。作為“壓軸戲”,在當地傳承300多年的“掄花”拉開了這里一年一度元宵花會的序幕。
初時火花閃閃 王占山 攝
據介紹,“掄花”是灤平縣火斗山鄉大店子村的傳統民俗文化,屬于民間花會中的一檔,在當地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間。當時是為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免于火災而祭祀“火神”的一種儀式,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并于2014年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48歲的梁志福是當代“掄花”傳承人。作為唯一的傳承人,梁志福從13歲開始學習“掄花”制作及表演。
鐵花開始飛濺 張帆 攝
梁志福說,“掄花”制作材料簡單,主要材料有鐵鍋碎片、木炭、花筒及表演時所用的鐵質花架,但制作工藝全部是手工制作。
“掄花”須在夜晚進行才能達到最佳視覺效果。當日,夜幕降臨,在大店子村廣場中心的花架上,梁志福和他的助手們點燃花筒,緩緩轉動搖臂。花架上的兩個花筒開始轉動,初時火花閃閃,接著鐵花飛濺,大約20分鐘左右,掄花人搖動花架的速度逐漸增加,觀眾的加油聲也此起彼伏,金色的鐵水被一層層地甩出來,瞬間整個場地火樹銀花,交織成耀眼的光環,似一巨大金缽倒扣于地發出萬丈光芒……場上歡呼四起。
整個場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 王占山 攝
極具表演性和觀賞性的“掄花”看似簡單,但其中的技藝和經驗只有梁志福自己清楚。他說,要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需要“掄花”人對鐵片和木炭的質量進行鑒別,并不是所有的鐵鍋和木炭都可以用,例如生鑄鐵的效果優于熟鑄鐵,木炭也須用樺木或柏木燜制而成,鐵片與木炭的配比要有精準的把握,同時要很好地掌握裝筒時的分層技巧;掄花人在掄花期間使用的力度和速度等都會影響出花效果。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花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甚至掄不出花來。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梁志福在繼承祖輩傳統技藝基礎上,自己多年來潛心鉆研,對“掄花”的技巧和裝置做了改進。現在花筒比原來大了,材料更講究了,出花時間延長了,輪出來的“花朵”更大更美了。
似一巨大金缽倒扣于地發出萬丈光芒 王占山 攝
眼下,他仍在琢磨如何改進,爭取做出“多層花”效果,并嘗試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材質,以求掄出五顏六色的“花”。
據了解,“掄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協調專項資金,組織評比、外出匯演等活動,實施搶救性保護。“掄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看“掄花”的人不僅是十里八鄉的村民,更吸引了京津冀周邊地區的民眾慕名而來。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元宵節當天,觀看人數達2萬余人。為此,灤平縣政府出資,不僅在大店子村修建了掄花廣場,還在山坡上修建了木棧道及觀看平臺,該工程于2017年11月完工,今年元宵節首次投入使用。
火樹銀花,耀眼奪目 張帆 攝
“圖的就是個紅火和熱鬧勁兒!”當地村民稱,每年的元宵節,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村里都自發搞花會,秧歌、高蹺、豬八戒背媳婦等民俗節目,“掄花”是必不可少的“壓軸”大戲。(記者 張帆)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尋訪老藝人》將聚焦閩劇老藝人 省藝研院歡2018-03-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