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廟會期間,位于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的“非遺”展區門庭若市。在北京路中段的嶺南精髓展區,省級“非遺”展位“打銅技藝”攤位吸引著眾人目光。時尚又實用的手打銅壺,條條紋理透著時光錘煉的味道;約一寸長的手作火機包裝盒創新融入了通草畫等技藝,成為宣傳“非遺”文化的承載體;10元上下的各類新潮首飾等銅制品,成為此次廟會上的“爆款”之一……
摸索創新之道復興“西關打銅”
廣州老西關的打銅技藝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天程銅藝”“打銅技藝”是“非遺”省級傳承人蘇廣偉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所開。“打銅是父親一直以來的愛好。”蘇廣偉之子蘇英敏談起父親開店的初衷時說道,舊時西關,銅器是大戶人家必備的生活器皿,整套銅制的鍋碗瓢盆由純手工煅成,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2007年9月,蘇英敏接過父親的銅藝衣缽。盡管曾“名盛一時”,但彼時整個“西關打銅”市場都乏人問津,僅4平方米大的天程銅藝門可羅雀。蘇英敏透露,父親開門營業的10多年,幾乎連年虧損,但因為熱愛,父親寧可拿出退休金“倒貼”,并處處尋訪“老銅器”,還原“原汁原味”的傳統打銅手藝。
不過,在蘇英敏看來,文化傳承,只是堅守還不夠,更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轉變思路、摸索創新之道。
傳統手打銅器價格昂貴,一把銅壺動輒上千元。“這樣的產品,如果面向街坊出售,那肯定很難賣!要面向全國、定位高端人群,繼續提高其手工的價值,成為一件具有收藏與傳承價值的藝術品。”為此,蘇英敏特意前往日本等國家學習“一體成型”鍛造技術,到云南研究“烏銅走銀”工藝,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工藝研修班……不斷提升“西關打銅”的制作技藝。
年輕人消費市場潛力大、喜歡新鮮事物,蘇英敏于是開發了一批小巧精致的銅首飾,主攻“90后”“00后”市場。由于價格適中、款式新潮,這類產品也極受歡迎。他還打造出全國首副銅麻將、只有小拇指大小的銅制茶壺……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銅物件開始進入市場,一改之前銅器店只賣鍋碗瓢盆的歷史。
由此,蘇英敏不僅迅速提高了“天程銅藝”的名氣,將最初4平方米的鋪頭發展到現在的五家店,還擁有50多人的加工制作團隊,甚至帶動了整個廣州地區銅藝的復興。2013年,西關打銅工藝被納入省級“非遺”名錄中。
借助互聯網大力開拓市場
在本屆廣府廟會上,蘇英敏推出一批“好意頭”的銅器,他為銅算盤取名為“算盤一響,黃金萬兩”,手打銅壺則是“飲水思源”吸引眾多市民駐足。其中,一件名為“機會”的一體成型全手工銅藝打火機在廣府廟會上極為驚艷。
“這件產品的包裝,融合了多項通草畫、木雕等多項非遺技藝。”蘇英敏拿著一件打火機的包裝盒向記者展示,“我們的銅藝要與省內外各種非遺技藝結合起來,大家抱團取暖,共同傳播非遺文化。”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開始,由廣州市越秀區牽頭,省內多位非遺傳承人入股組成名為“廣府匯”的公司,著力于宣傳非遺和孵化非遺文創產品,集合通草畫、廣彩、欖雕、餅印、古琴等多個非遺技藝,聯合開拓市場、建立非遺傳播平臺。
今年1月,蘇英敏出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一職,帶著新研發的“半圓冬瓜壺”入駐廣府匯后,他還有更多跨界的想法,“通過這個壺做一次全國的‘漂流’活動,讓它和其他非遺項目‘結緣’,比如在制作工藝或包裝上,結合竹編、皮藝、通草畫等技藝,和其他非遺項目一起攜手‘逆襲’。”
談及復興“西關打銅”的經驗,蘇英敏總結說,如果一門手藝不能讓從業者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自然難以傳承。在蘇英敏看來,要想讓手打銅藝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普通市民生活中一件日常器具,除了產品創新,還要用互聯網思維,大力開拓市場。
“新時代的非遺傳承,要有品牌傳播意識,主動擁抱互聯網。先讓大家知道‘打銅’這個行業,才能讓他們進一步了解銅文化與生活的關系。”蘇英敏期待,他能利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和接下來新鮮的探索,讓具有廣府特色的非遺文化,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非遺”保護、活化之路。(南方日報記者陶明霞)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探訪小山村里的國家“非遺”:300年“掄花”2018-03-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