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失聲”的一萬頁古樂譜有望奏響

      六世紀的《碣石調·幽蘭》琴譜?!?資料)

      中國古代音樂史基本上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又如同“天書”,難以被破譯。近年來,在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中,古代音樂的復原也成為焦點,創作者、表演者、甚至來自民間的愛好者都在嘗試。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維平表示,大量的復原工作熱情有余,底蘊不足。“樂譜是一切的原點,只有搜集好散失各地的古譜,進行更好的解題和研究,才能讓古代音樂復原的工作變得更扎實,更經得起推敲。”

      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譜研究的傳統,葉棟、陳應時等學者都是該領域的開拓者。如今,趙維平教授領銜的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正在追溯、搜集、整理流失于海外的中國古代樂譜以及東亞體系的古樂譜,并對古代樂譜進行數字化轉存、數據庫開發收錄,以建立一個開放的中國與東亞古代樂譜研究平臺,計劃今年5月上線。目前搜集并掃描的古譜頁數已超過一萬頁,其中包括京都陽明文庫所藏《五弦譜》、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碣石調·幽蘭》等珍貴古譜。

      珍貴古譜都從哪里來?

      趙維平介紹,中國是古代東亞體系樂譜的發源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鼓譜,六世紀出現《碣石調·幽蘭》琴譜,此后從唐代開始出現大量的琵琶譜、箏譜、篳篥譜、橫笛譜、笙譜等,它們是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對中國古代音樂史、樂律學及我國古代音樂形態的研究有著極大的學術價值。然而,除明代以來的一些古琴譜,大量珍貴的古代樂譜珍寶流失海外,出現了流傳、使用等方面的斷層,嚴重影響我國學者的研究質量與水平。

      曾在日本留學10年的趙維平,一直非常關注散落在日本的古譜,這些古譜最早是由遣隋使和遣唐使帶去的。《碣石調·幽蘭》 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由日本京都文光院的一位僧人在整理唐代文獻時發現,目前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偶爾公開展出。

      京都陽明文庫所藏的《五弦譜》,是一本琵琶譜,可以追溯到8世紀。趙維平曾到陽明文庫拜訪了不下五六次,這是一個私人博物館,不對外公開,每次去都要事先和一位日本學者約好,請對方領著去。“我非常希望促成《五弦譜》在中國的出版,但我們談過許多次都沒有得到許可。陽明文庫還藏著14世紀初的一本笙譜,是非常好的一個孤本。我非常擔心,萬一他們家著火,這么珍貴的古譜就付之一炬了。”

      還有大名鼎鼎的《敦煌琵琶譜》,一般認為抄于公元933年。當年被法國漢學家佩里奧從敦煌藏經洞里劫走,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如今,《敦煌琵琶譜》 已經完成了全部的高清掃描,未來研究者們不用大老遠跑到法國去看了。中國與東亞古譜研究中心數據庫建成后,將提供古譜閱讀、古譜及曲目檢索等功能。“我們不僅僅提供樂譜,還會梳理好關于樂譜的基本信息,這是什么年代,誰收藏的,什么內容,一共有幾曲,這些基本信息都要交代給研究者。”

      古譜研究引全球關注

      古樂譜的流失,造成我國古代樂譜、音樂文化的研究首先在日本、英國展開。1938年,日本學者林謙三翻譯出《敦煌琵琶譜》25首樂曲,在上世紀50年代,他發表的英文論文引起轟動。中國學者潘懷素將林謙三的研究成果翻譯成中文,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也掀起了古譜研究的高潮。1981年,上海音樂學院的葉棟先生翻譯了《敦煌琵琶譜》。當年日本學者林謙三只破譯了音高而沒有破譯節奏,葉棟則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敦煌琵琶譜》譯成了帶有特定節奏韻律的五線譜。他還參考中國民間音樂,使樂曲結構豐富,并用所譯之譜,施以配器,使之成為可以演奏、有一定音樂效果的曲譜。葉棟的譯譜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何昌林、陳應時等學者也紛紛根據各自的理解譯出曲譜、錄制音像資料。

      近年來,上海音樂學院常常召開研討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譜研究者一起交流探討。但當年英國、日本最重要的古譜研究者目前大多去世或退休了,有些后繼乏人。趙維平希望通過建立數據庫,吸引更多的人一起對古譜進行研究和翻譯。

      讓沉睡的樂音重新復活

      要復原古樂,就要復原古代樂器。古代樂器的復原,需要根據史料記載和文物進行嚴謹的考證,再找專業的樂器制作者進行定制。比如,日本正倉院藏有18種75件唐代傳入的樂器,可以根據其尺寸和材料的信息進行復原。當然,除了復原古代樂器,還要詳細考證、復原古代的演奏方法,因為許多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樂舞方面比較有名的,是北京舞蹈學院開設的漢唐古典舞表演班。通過研究史籍文獻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資料,用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哲學、禮法、習俗等工具,破解古典舞的密碼。至于古代服飾,在專業研究者之外,還有一些民間愛好者成就不凡,比如“中國裝束復原小組”。這個民間社團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依據考古研究復原了從先秦到明清的許多套古代服飾。

      在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人們看到從壁畫里走出來的樂隊、聽見遺失千年的樂音。作曲家譚盾參考學者們關于唐代音樂的研究,開始了他的“敦煌遺音”十年計劃。他希望復原12件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建立一支敦煌樂團,用音樂講述一個被遺忘的中國故事……趙維平說:“搜集和翻譯古譜的終極目標,當然還是讓中國古代音樂變得可被演奏可被傾聽,真正拿掉‘啞巴音樂史’的帽子。”(記者 吳桐)

      責任編輯:趙睿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啞巴音樂史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鮮花代替紙錢 “云端”寄托思念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春黄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亚洲人成色77777|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 毛茸茸bbw亚洲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小说图片视频|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