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經典劇目《百里奚認妻》中,張廣武飾演百里奚。袁群華 攝
“疑團盡釋驚復喜,果然她是杜氏妻,當年容貌盡消失,都只為,數十年風霜損花枝,老淚縱橫忙跪地,我就是你夫百里奚。”在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南國牡丹劇場“周五有戲”演出中,廣東漢劇經典劇目《百里奚認妻》正在上演。今年51歲的張廣武在劇中飾演百里奚,深情款款的唱腔,鏗鏘有力的動作,爐火純青的表演盡顯大家風范。
張廣武師從著名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范開盛,工老生。從藝35年來先后在《百里奚認妻》《麒麟老道》《白門柳》《黃遵憲》等30多個劇目中擔任主演,獲得廣東省戲劇演藝大賽金獎、廣東省藝術節表演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展演獎等獎項,是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漢劇)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這些沉甸甸的獎項和榮譽背后,是張廣武與廣東漢劇說不完的故事。
“要么練好毯子功,要么回家!”
1967年,張廣武出生于豐順縣豐良鎮,從小便在唱歌跳舞方面顯示出過人的天賦,多次參加學校、鎮文藝演出。14歲那年,一個巧合,讓他與漢劇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漢劇團到鎮里表演,張廣武便隨家人一起前去觀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但那個時候不知道這是漢劇,只覺得唱腔很優美,有人掛胡子,有人翻跟頭,很是新奇。”張廣武說。
1983年5月,4年一次的梅縣地區戲劇學校招生來到豐順豐良,陪著同學前去了解情況的張廣武卻被招生老師一眼相中,一個月后,憑借著舒展雄渾嗓音和良好的身段條件,張廣武成功通過初試和復試,被學校錄取。“當時興奮得一晚上睡不著,兩三百人參加復試只錄取50多個,根本不敢想我們鄉下的孩子也能考上。”回憶起往事,張廣武一臉興奮。
進入戲劇學校后,張廣武發現自己與城市的學生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遂下定決心刻苦學習。每天早上6時他都會起來練習唱功,晚上則和同學一起溫習當天所學的動作。很快,他便迎頭趕上,成績名列前茅,成為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直到第三年,意外發生了。
在一次高臺單提空翻練習中,老師覺得張廣武的動作已然成熟成形,便偷偷松開搭在他腰間輔助保護的手,殊不知張廣武卻瞥見了老師的這個動作,此時的他已翻到半空,不由心中一驚,直直地往下墜,好在老師眼疾手快,在張廣武腰間一抓,他才沒有腦袋著地。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老師的這一抓就抓下了他腰間的一大塊肉,張廣武足足養了一個多星期的傷。
“出事以后一直很害怕,當時還聽說上一屆有個師兄練功的時候,把頸椎摔斷了。自己心里有了陰影,再也無法面對高臺了。”張廣武指著腰間的傷疤說道。
這個時候,張權昌老師的出現,照亮了籠罩在陰霾之中的張廣武。
“‘要么練好毯子功,成為優秀的演員,要么回家!想想你有多幸運才能來到這里。’到現在我還記得他說的話,是他罵醒了我。”張廣武說,當時的自己已然瘋狂愛上漢劇,經常在日記中寫出“要為廣東漢劇奮斗終生”的壯志豪言。憑借著老師的鞭策和對漢劇的熱愛,張廣武逐漸走出了恐懼,回到了正軌,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順利進入廣東漢劇院。
“戰勝恐懼,才能登上舞臺。這件事對我的整個從藝生涯影響都非常大。”張廣武說。
“對藝術要心存敬畏”
戲曲行內有句老話:寧可送人一畝地,不愿教人一出戲。說得正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道理。而張廣武的師父范開盛卻截然相反。
“范開盛老師對我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張廣武說,在師父的指導下,他刻苦練習,“四功五法”日益精進,隨之而來的上場機會也越來越多,舞臺也越來越大。
1990年,第一次參加廣東省藝術節的張廣武便挑起大梁,擔任參演作品《麒麟老道》主角,并一舉斬獲廣東省第四屆藝術節表演二等獎。次年,他又榮獲廣東省第二屆“舞臺與銀幕”杯戲劇表演獎;1993年,他再次拿下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表演三等獎。
少年得志大不幸,此時鋒芒初露、意氣風發的張廣武不免有些浮躁,這也為后面的小插曲埋下了伏筆。
同年,張廣武隨劇團赴揭西縣參加廟會演出,演出從晚上8時開始一直到凌晨才結束,隨著夜色漸深,臺上的觀眾也越來越少。等到演出最后一場大戲《春娘曲》第五場的時候,臺下只有零零星星的幾個小孩了,面對漫漫尋子路,張廣武飾演的薛父本該有三次甩須動作,而他卻偷懶只做了一次。“當時我看到臺下沒什么人了,想著應該沒什么所謂,就少甩了兩次。”張廣武說。
殊不知,這一幕卻被師父范開盛發現了。演出結束后,張廣武被師父叫到了身邊。“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哪怕只有一名觀眾,也要認真演,才對得起自己的職業,舞臺是神圣的,要心存敬畏。”范開勝盛嚴厲地對他說。
“這件事對我觸動非常大,對藝術要心存敬畏,所以以后的每場演出,不管人多人少,該拖多長的腔就拖多長,該做幾個動作就做幾個動作。”張廣武說。
此后的年歲里,張廣武更加刻苦練功,投入每場演出。2008年,為了準備廣東省第十屆藝術節參演劇目《黃遵憲》,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反復打磨練習跪地動作,汗水和鮮血沾滿了他們演出服。“膝蓋出血了又結痂,結痂了又出血,打上繃帶就繼續練,到演出時褲子上都是血漬。”張廣武說道。
“只要有人想學,我會毫無保留地教下去”
2012年,廣東漢劇院體制改革,滿25年工齡及以上的演員即可提前退休,張廣武身邊的20多名同事紛紛選擇退休,而他卻選擇堅守。“廣東漢劇已經成為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執著,所以堅守。”張廣武說。
選擇留下來的張廣武干勁十足,除了繼續練功演出、培養新人,為了拓寬廣東漢劇市場,提升影響力,2013年4月12日,張廣武還帶領漢劇院展演部推出《周五有戲》演出,每周五晚上如期為觀眾奉上精彩的漢劇演出,該演出采取市場運作和公益相結合的方式,除公開售票外,每場演出都會免費發放票給學生、老年人等群體,到目前已經開展255期。
“‘周五有戲’不僅能拓寬市場,更是廣東漢劇傳承發展的生命線,同時也可以培養廣東漢劇戲迷,還能給我們的演員一個表演鍛煉的平臺。”張廣武自豪地說。
廣東漢劇要重塑輝煌,重新贏得觀眾的心,關鍵在于創新,而創新也離不開傳統的根基。同年,張廣武開始帶領團隊進行漢調音樂劇《夢@ 時代》的創作。
《夢@ 時代》的初生也遭到了不少老前輩的質疑。在他們看來,如此的“創新”題材與形式不但容易破壞漢劇原有的味道,而且對長期學習漢劇戲曲的演員們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我們廣東漢劇也不能故步自封,也要與時俱進,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讓更多人了解、喜歡漢劇。最終也證明我們的路子是對的。”張廣武滿臉自豪地說道。
2015年8月,《夢@ 時代》在亮勝客家藝術中心首度亮相,這部融合了西方音樂劇形式的原創漢調音樂劇作品,以其獨特鮮活的樂感和美輪美奐的舞美贏得觀眾們的青睞,也將漢劇推向了更大的舞臺,首演過后,《夢@ 時代》陸續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巡回演出。
張廣武與廣東漢劇的故事還在繼續,如今的他精神抖擻,熱情不減當年,除了參加演出,他還到梅州中學、梅州市藝術學校、嘉應學院講授廣東漢劇表演的“四功五法”。“只要有人想學,我會毫無保留地教下去。”張廣武說。(南方日報記者黃韜煒)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吉林省成立全國首家二人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03-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