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戴志勇在漁港練唱哩哩美。 記者 蘇曉杰 攝
“哩呀哩哩個美,哩哩個美雷愛,雷愛”……在臨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哩哩美漁歌已傳唱千年,那優美而動聽的旋律,在這片熱土上代代相傳,經久不息,也孕育了大批能歌擅唱的男女老少。
調樓鎮抱才村漁民戴志勇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不僅開口就能唱哩哩美,還在保護傳承中發展哩哩美,自主創作了百余首哩哩美漁歌,成為臨高哩哩美的傳承人。
從小癡迷哩哩美漁歌
年過六旬的戴志勇皮膚黝黑,一提起哩哩美,雙眼便綻放出興奮的光芒。若再亮開嗓門唱起來,那聲調那韻味讓人享受其中,回味無窮。
“我喜歡唱哩哩美,主要是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戴志勇說。
千百年來,抱才這個傳統的漁村一直不缺唱哩哩美的高手。戴志勇的爺爺和父親是調樓地區公認的哩哩美歌唱高手。到了戴志勇,漁歌唱得更是青出于藍。一家三代都是唱漁歌高手,這在臨高傳為佳話。
戴志勇在七八歲時就開始學唱哩哩美。他說,一聽到有漁民在唱,便跑過去蹲在一旁專心地聽,一邊聽一邊模仿哼幾句。
上學之后,戴志勇經常在放學之余組織同村伙伴唱唱哩哩美。十七八歲時,他就基本掌握哩哩美旋律和韻調的唱法,然后自己作詞試唱,一句句地唱出原汁原味,越唱越好。
成當地哩哩美“歌王”
臨高哩哩美漁歌中最常見的是男女對唱唱詞,它的產生與當地一個獨特的民俗有關,那就是漁民們談情說愛要到女子館。
“絲瓜生果像鞋底,扁豆結果像彎梳,夫妻拜堂花一對”……哩哩美漁歌是年輕男女交流最好的語言,他們用即興對歌的形式來選擇并考驗意中人。
19歲那年,戴志勇和村里的同伴就開始到女子館唱哩哩美為人們助興,有了些許名氣。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農村還沒有音響電視等家電,也沒有什么娛樂節目,因此村里或是附近村莊有人辦喜事時,就請戴志勇過去唱哩哩美助興,戴志勇從不推脫,在酒席上亮開嗓門一唱就是幾個小時。在鎮政府組織的比賽中,無論是獨唱還是對唱,戴志勇從來沒有輸過,久而久之,“歌王”的稱號不脛而走。
2007年3月,臨高縣首屆漁歌哩哩美擂臺賽,戴志勇演唱《幸福不忘共產黨》榮獲“歌王”稱號。
改良傳承哩哩美漁歌
1978年,21歲的戴志勇有機會拜師學藝,系統地學習了音樂知識。許多原本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哩哩美歌曲,經過戴志勇的整理加工,有了樂譜,得以更廣泛更長久流傳。不僅如此,戴志勇還改良了傳統的哩哩美漁歌,讓哩哩美漁歌更易于理解。
“原來每一句歌詞是5個字,唱起來歌調被故意拉長,既不利于演唱者換氣,又讓聽者感到單調。”為了讓后學者容易接受,戴志勇在創作過程中,將每句歌詞增至7或8個字,并在原調的基礎上創新了一些曲調,讓唱詞咬字清楚且通俗易懂。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戴志勇創作了漁歌《不忘初心》,歌頌黨的領導,在當地引起了很大反響。
在傳承哩哩美方面,戴志勇采用普及和重點培養相結合,他利用節慶活動等時機在村里鎮上舉行哩哩美大賽普及唱法;同時重點培養學徒,他的徒弟王宏偉獲得北部灣漁歌節“歌王”的稱號。
通過戴志勇等傳承人的努力,哩哩美這門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如今在臨高的重大節慶活動中,哩哩美成了必演節目。臨高縣還成立了哩哩美宣傳隊和哩哩美研究協會,并每年開設哩哩美培訓班,學生的年紀從20歲到50歲不等,戴志勇擔任輔導老師。
“傳唱哩哩美是我一生的事業。”戴志勇告訴記者,身為哩哩美漁歌傳承人,他將再接再厲,傳承這朵美麗的藝術奇葩。同時他也希望,哩哩美的傳唱和教學能走進校園,作為課程得到系統的傳播,以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哩哩美。(記者劉夢曉 通訊員 王海洪 張永花)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蘭州鼓子傳承人:一鼓一曲中傳唱滄桑情懷2018-04-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