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傳承心 刀刀見真功
——記甘肅省級非遺項目甘谷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勇
王勇專注創作
王勇是個勤勞樸實、低調含蓄的人,這大概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1971年,王勇出生在甘肅省甘谷縣六峰鎮在城王村,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極喜歡畫畫,他雖然畫技平平,甚至一生都沒有畫出一幅自己滿意的畫,但在艱難清苦的歲月里,卻能為自己的生命多一絲慰藉,更在年幼的王勇心中種下一顆畫家夢的種子。
然而,在很長時間內,因家庭困難、經濟拮據,王勇的畫家夢終難圓。15歲時,迫于生計,上高中不久的王勇不得不輟學回家,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擔。王勇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到外地去打工,而是選擇在本地學木匠。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富起來的農民開始修房造屋,添置家具,泥水匠、木匠在農村十分搶手。幾年下來,王勇憑借勤奮和努力,很快讓家庭富裕起來。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土木結構的房屋逐漸被磚混結構代替,手工家具逐漸被機制家具代替,木匠行業生意逐漸蕭條。1993年,一個偶然機會,王勇結識了甘谷華夏古建筑藝術公司的木雕藝人何遂保,何遂保為他打開了一扇木雕世界的大門,古老神奇的木雕藝術深深地震撼了他,那些他曾經認為只能做桌椅門窗的木頭,竟然還能雕刻出精美的花鳥、走獸、風景、人物,木雕作品的立體之美、工藝之巧令他陶醉,他深深地愛上了木雕藝術。于是,王勇拜何遂保為師,并閱讀了許多繪畫、木雕方面的書。他一筆一筆地學,一刀一刀地練,雕琢木頭,也雕琢心境。在師傅的指點下,勤奮努力的王勇逐步掌握了甘谷傳統木雕的技法,開始了自己的木雕生涯。
1994年,不甘平庸的王勇到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縣學習南方木雕技藝。由于勤奮好學、樸實厚道,加之彩繪、雕刻、木工樣樣精通,他被福州東方古建公司選中,赴馬來西亞新山市修復柔佛古廟。柔佛古廟是馬來西亞一座有名的寺廟,已有100余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馬來西亞兩年多的時間里,王勇全身心投入工作,雖然辛苦,卻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閱歷,他的木雕技藝也更加精湛,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同行的贊許。
從馬來西亞回國后,藝術視野更加廣闊的王勇矢志將甘谷木雕藝術傳承創新、發揚光大。為了熟練掌握甘谷木雕藝術的精髓,此后10多年間,王勇幾乎走遍甘谷及周邊區縣著名的寺廟和重要建筑,虛心請教每一位木雕藝人,他的木雕技藝也日益精進。無論是普通的松木、柏木、梨木、樺木、核桃木,還是檀香木、黃花梨木、金絲楠木等名貴木料,王勇都能根據其形狀、紋理、色澤因材施技,精心設計和雕琢。這些年,王勇創作了大量傳統文化題材作品,無論佛陀觀音還是彌勒羅漢,他總能以嫻熟技法和富于個性的雕塑語言抒寫、刻畫,或率真拙樸,或粗放明快,或嚴謹細微,或簡約大氣,形神兼備,妙趣橫生,給人親切、祥和、疏朗之感。也許正是這種內在的藝術精神和美好追求使然,當地許多著名廟宇請他去雕刻,他的木雕作品也行銷山西、江西、廣東、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市。技藝精熟,王勇漸有名氣,他精心雕琢的作品多次參展相關知名展會并獲獎。2011年11月,甘谷木雕被列入第三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勇成為甘谷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甘谷木雕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著改變,古老技藝傳承發展面臨困難。其中,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雕刻、機械雕刻迅速崛起,大有取代手工雕刻之勢。“機械雕刻,只要在電腦上輸入圖樣,機器就自動雕刻出來了,連人都不需要,而且每一件都很精致。”王勇感慨地說。然而,他依然堅守陣地,并且不遺余力地培養新人,希望甘谷木雕藝術能夠得到傳承、保護、創新和發展。多年來,王勇接收了10多個徒弟,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目前已有多名木雕藝人在他手下學有所成,并自立門戶走南闖北發展。王勇堅信,滿滿承載文化內涵、美好回憶和情感的手工雕品,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王 琪)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2018中國畬鄉三月三啟幕浙江景寧成歡樂海洋歌2018-04-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