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裝飾的厝頂氣勢磅礴
巧手塑形
五彩斑斕的碎瓷片
“穿衣服”考驗技藝
厝頂一角,“千軍萬馬”
56歲的沈振澤,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詔安剪瓷雕的第四代傳承人。最近,他正忙著四處選址,跑審批。按照當地最新的舊城改造計劃,具有百年歷史的剪瓷雕工坊沈氏藝圃被納入拆遷范圍。為免傳承中斷,沈振澤計劃在縣城另覓新址,重建剪瓷雕文化陳列館、傳習所、培訓基地等平臺。
在詔安,剪瓷雕又被稱作“鉸碗料”,指的是以彩色瓷碗碎片為素材,通過剪貼技法,創作出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曲人物等形象。寺廟宮觀、府堂民居的屋頂、照壁、墻面裝飾,是其主要應用場景。剪瓷雕發端于陶瓷業根基深厚的閩南,而后影響力遠及我國臺灣、潮汕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俗語“厝頂有戲出”,形容的正是屋頂因剪瓷雕而異彩紛呈。
詔安沈氏家族歷經百年,五代傳承這一古厝營造工藝。他們見證過剪瓷雕的昔日榮光與歷史沉浮,而今正為其在全新的市場語境下的保護和傳承,探索與奔走。
萬只瓷碗剪一出楊家將
詔安老城區西門街上,坐落著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武廟。這座占地近800平方米的古建,遠觀氣勢恢宏,近看則是一出潮劇好戲。
“三座大殿屋頂上,近300個戲曲人物錯落分布,神態各異,它們都來自潮劇楊家將、薛丁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此外,還有各種閣樓亭榭、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作為背景。”沈振澤說,詔安武廟屋頂上的剪瓷雕大手筆,正出自沈氏藝圃。1990年武廟翻修時,沈氏兄弟耗費近半年時間,才完成了剪瓷雕部分的創作,數萬只彩色瓷碗由此化作屋頂上凝固的風景。如今縣城的地標性建筑文昌宮、城隍廟等,同樣是沈氏家族的代表作。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沈振澤13歲便開始跟隨祖父沈淮東學習剪瓷雕工藝。
“白描是入門基本功,在白紙上利用細長的毛筆拓印圖案,一學就是兩年。”沈振澤說,剪瓷雕不僅僅是個手藝活兒,還要求工匠具有美術功底,同時兼備文學、戲曲、禮制規范等文化底蘊,“剪瓷雕人物大多來自潮劇,工匠必須深諳人物典故,從而更好表現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龍鳳等元素的設置,同樣有章可循,不可越雷池半步”。
剪瓷片是核心環節。閩南地區早年興盛的陶瓷業,為剪瓷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坯薄質脆的彩色瓷片不僅視覺上絢麗,更經得住風雨、海堿的侵蝕。”沈振澤表示,早期剪瓷雕利用的大多是破碎瓷器,而今各地瓷廠則專門燒制應用于剪瓷雕的瓷碗。
“剪瓷片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沈振澤表示,工匠首先利用木槌將瓷碗隨機敲打成片,這一過程全憑感覺,并不刻意追求瓷片形態,技藝純熟的工匠無論瓷片大小,總能物盡其用,“而后運用特制的平口老虎鉗剪切瓷片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材質因材施藝,恰如其分地掌握好個中力度。不少初學者常常掌握不好分寸,被夾得呱呱叫”。
粘貼瓷片,被稱為“穿衣服”。“穿衣服”之前,要打粗坯并調制粘貼材料。“剪瓷雕工藝分為平雕與圓雕,后者多用于主體人物和立體造型,需要工匠以鋼絲、竹篾、麻絲等材料造型塑坯,這是剪瓷雕工藝中最為繁瑣復雜的一環。”沈振澤說,粘貼劑的選擇體現了就地取材的原則,“牡蠣殼磨制成粉,泡上一夜,第二天以10∶3的比例加入紅糖水攪拌,便能調制出具有高度韌性與黏性的地道黏合劑”。
五代傳承百年工藝
瓷雕的歷史淵源,難以考證。但業界的普遍共識是,剪瓷雕的出現與興起,與閩南地區陶瓷業的高度發展有關系。
“漳州自宋代便有著名的瓷窯規模化生產瓷器,與之相對應的,始建于宋代晚期的西山巖初來寺,便運用了剪瓷雕工藝。到了明代,剪瓷雕開始在閩南民間盛行,其應用也從寺廟、宗祠、家廟,延伸至民居建筑。”詔安縣文化廣電體育局非遺與文物管理股股長許焜武表示,而后隨著海運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剪瓷雕開始走出閩南地區,遠播我國臺灣、東南亞等地。上世紀初,沈氏藝圃便有工匠遠赴臺灣修建廟宇,并留痕至今。
詔安剪瓷雕,是剪瓷雕工藝的重要一支流派。詔安沈氏家族,則見證了一個多世紀來,這門古老工藝的歷史沉浮。
“曾祖父沈丁仙是本土有名的建筑師與風水師。早年學藝歸來后,他開始為街坊鄰居建房修廟,用剪瓷雕美化屋脊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序。”沈振澤說,而后祖父沈淮東繼承衣缽,創辦如今的百年老店剪瓷雕工坊——沈氏藝圃,“祖父剪瓷雕技藝精湛,兼能書畫,尤以雕貼飛禽走獸聞名閩南與粵東。如今,位于詔安縣城的文昌宮,還保留著當年祖父創作的雄獅、麒麟、梅花鹿、仙鶴等作品”。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剪瓷雕技藝曾歸于沉寂。沈振澤還記得,1979年,詔安縣太平鎮走馬村上門邀請祖父出山修建村里的大廟。“這個時候,剪瓷雕工藝已經荒廢了將近十年,祖父年邁力所不逮,年輕人也離剪瓷雕越來越遠。一家人經過整整一夜的商討,才決定接下這個活。”沈振澤說,以此為節點,沈氏藝圃與詔安剪瓷雕,重新獲得關注。此后,百廢待興的廣大閩粵鄉村,興起了一場重建宗祠寺廟的潮流。作為古建營造工藝中的重要一環,剪瓷雕迎來了新的春天。
“那時候的工匠社會地位很高,東家常常慕名上門邀請,施工時好吃好喝地招待工匠團隊,訂單從年頭排到年尾。”沈振澤說,沈氏藝圃所引以為豪的代表作,諸如詔安武廟、文昌宮、廣東南澳關帝廟的修繕工程,都出自這一時期。
從屋頂上走下
40歲的沈錫仁是沈氏藝圃第五代傳承人。十年前,在一線城市從事高端住宅設計的他,決定回到詔安老家,跟著父輩從事古建施工。作為詔安剪瓷雕傳承的中堅力量,沈錫仁發現,與眾多瀕臨失傳的高危非遺老手藝不同,剪瓷雕在當下依然大有市場。
“近年來,國內興起了興建仿古建筑的潮流,剪瓷雕等古建營造工藝有了更多用武之地。”沈錫仁表示,目前沈氏家族擁有8支剪瓷雕創作團隊,從業人員近百人。而沈振澤所在的詔安縣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每年承接的古建工程量近30個。
即便如此,對于剪瓷雕傳承與發展,沈錫仁依然有所擔憂。“剪瓷雕工藝煩瑣,需要多年經驗方可掌握,且外出作業,要忍受風吹日曬,是個辛苦的行當。”沈錫仁說,盡管沈氏藝圃改變家族傳承的傳統,面向社會招生,但年輕人從業意愿依然較低。在他看來,剪瓷雕的保護與傳承,急需培養人才梯隊,并注入產業創新元素。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沈振澤便試圖通過開發剪瓷雕工藝品,將這一古老工藝從屋頂上請下來。“長期以來,剪瓷雕只出現在廟宇、祖祠等的屋頂上,只可遠觀而不可零距離把玩,我們嘗試利用木板、瓷器等材料作為底座,制作出剪瓷雕模型,開發出居家擺件、掛件等工藝品。”沈振澤說,由于傳統訂單量依然可觀,新產品開發尚未走向量產。
沈錫仁認為,剪瓷雕從屋頂走向大眾市場,不僅僅是形態縮小這么簡單,還要在工藝改良,并在創作上融入更多現代元素。“未來將通過注入文創元素,與書畫、陶瓷等本土文化元素結合等方式,開發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他說。
剪瓷雕的市場化開發,還要面臨著量產與藝術性之間的權衡。“十多年前,臺灣企業引入了模具澆筑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雖然效率提高,但是失去了古法工藝特有的靈動感。”沈錫仁表示,未來將通過兩條腿走路,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
同時,沈錫仁倡導更多政策支持。他提及的策略是,將其融入旅游區等場所的公共空間的雕塑、壁畫、環境裝飾中。一方面能夠探索出剪瓷雕的更多應用場景,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讓剪瓷雕獲得更多社會認同。
許焜武則提倡通過校企合作,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機制。早前,沈氏藝圃便與福建農林大學“心手雙暢”工作室洽談共同開發線上課程事宜。按照設想,雙方將免費現場制作非遺作品,展示工藝,由其特聘教師講授制作流程,并制作視頻供線上教學使用。(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吳楠 本欄圖片由 吳賜欣 攝)
責任編輯:趙睿
- 剪紙上的國家安全教育 方寸之間創意無限2018-04-16
- 泥塑技藝塑造“經典”2018-04-16
- 云南文山非遺保護成果頗豐2018-04-16
- 漳浦舉辦國家安全剪紙作品展2018-04-13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3000徒弟大多不知道狗拳2018-04-11
- 武平:百年“梁山”,靜待花開2018-04-11
- 2018“古中國·大運城”美麗鄉村百花節啟動2018-04-10
- 洪洞大槐樹:去年200萬人來尋根2018-04-10
- 非遺“儒家拳”在福州文廟等你來!2018-04-09
- 非遺“儒家拳”在福州文廟等你來!2018-04-0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2018中國畬鄉三月三啟幕浙江景寧成歡樂海洋歌2018-04-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