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長壽雙胞胎兄弟的藝術人生

      鄧剛雕塑作品《秋風》

      如果小時候沒玩過泥巴,你的童年會缺少一些樂趣!對很多人來說,玩泥巴不過是一件再平凡不過小事,可對于有心人來說,玩泥巴卻是一件大事,大到可以改變命運。

      長壽區鄧家兄弟的故事就是從玩泥巴開始的。他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家里人沒有一個人是搞藝術的,但捏泥巴卻讓他們一個成為了著名的雕塑家,一個獨辟蹊徑創新了——拋沙畫。

      這對雙胞胎是怎么把泥巴玩出名堂的?兄弟兩人的藝術之門又是如何被開啟的?

      故事

      4月10日,長壽城區渡舟果園路口恒鑫雕塑廠,一個中等偏瘦的中年男子跨步上前,沾滿泥巴的手用力地握了握記者的手。他留著齊肩的長發,一雙眼睛精亮,在他身后是一面2米多高,剛完成一半的雕塑墻。

      他,就是雕塑家鄧剛。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長壽雙胞胎兄弟的藝術人生

      雕塑家鄧剛

      1999年,他的雕塑作品《父與子》獲得全國第九屆美術展銅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1年,雕塑作品《跳水》參加“新北京、新奧運”全國雕塑申奧展,獲三項大獎,并被北京、大連選定為城雕。2017年,《延安座談》、《送光明》兩件作品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十三屆全軍美術作品展”。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長壽雙胞胎兄弟的藝術人生

      鄧剛雕塑作品《送光明》。

      “我只是喜歡捏泥巴而已。”鄧剛樸實地擺擺手,擺起了他和弟弟鄧強兩人的故事。

      磚瓦廠成了游樂場

      1966年7月的一天,連續干旱了3個月的老天突然下了一場瓢潑大雨。這天,重慶市長壽縣(現為長壽區)石堰鎮雨臺村,一個鄧姓普通農民家庭,降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嬰。

      這讓鄧家上上下下歡喜連天。“終于有兒子了。”男主人笑得合不攏嘴,在這對雙胞胎男嬰之前,家里先后有了4個閨女。為了慶祝這件天大的喜事,鄧家給兄弟倆分別取名鄧剛、鄧強,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鄧家是地道的莊稼人,除了給家里的7個孩子吃飽穿暖,對孩子沒有任何特別的要求和照看。

      “那個年代,別說玩具,我們兄弟倆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得。”鄧剛清楚地記得,自己四五歲時,哥倆的游樂場就是村里的磚瓦廠。

      磚瓦廠里長年有很黏的泥土,鄧剛、鄧強兩兄弟就坐在泥巴堆里抓泥巴、玩石頭。久而久之,兩兄弟居然越玩越有興趣。白天玩了泥巴還不過癮,等到父母拿個掃帚追著他們回家吃飯的時候,他們兩人也不忘挖一塊泥巴,裝在衣兜帶回家晚上繼續玩。

      大爺大嬸都成了模特

      “最初就是把泥巴捏成小圓球當石頭玩,慢慢地開始照著村里的房子,小狗小貓什么的捏小模型,也不講究,看見什么就捏什么。”鄧強說,當時,他們把村頭的劉大爺,隔壁的張大嬸,村口的野狗野貓,田坎里的小魚青蛙,全部都照樣子捏出來。

      沒有任何人指導,捏出來的東西也看不出什么形狀。可兄弟兩人就愛整天坐在地上擺弄一堆泥巴。久而久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曉得鄧家有對雙胞胎男娃,喜歡捏泥巴。大家還把這事當成茶余飯后的一件笑料,并告誡自家小孩,“鄧家那對娃可是‘著了魔’呢,少跟他們打堆(方言,在一起玩)。”

      鄧家父母也對兄弟倆的“著魔”十分不理解,“干什么不好呢,異想天開捏泥巴耍,能當飯吃呀?”

      為此,兄弟兩人沒少挨打,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對捏泥巴的喜愛。只要忙完家里的農活,兩人就窩在一起捏泥巴,家里豬圈的墻角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兩人的“作品”。

      不娶媳婦也要讀書

      “他們兩兄弟有股子鉆勁,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是泥巴不能不捏。這種執著的精神最難得,也是他們從一個農村娃走到今天的原因吧。”提起鄧家兩兄弟,原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工作人員朱孝廉感嘆。

      至今,朱孝廉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鄧家兄弟的場景。“土墻的屋子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鄧家兄弟兩人背靠著墻壁,兩只手擺弄著破了洞的衣角,他們的手指甲縫里全是黑乎乎的泥巴,墻角邊密密麻麻擺放著大大小小的泥人、小動物。”朱孝廉說,當初鄉文化站的干部跟長壽縣文化館說起此事時,大家都不相信,直到自己親眼看到這一切。

      “當時我很感動,還拍了好幾張照片,帶回縣文化館,并制成了展板,在縣城的文化廣場展覽了一周。”朱孝廉說。

      隨后,長壽縣文化館決定,把鄧剛鄧強兩兄弟招到館里,跟專門從事雕塑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當徒弟。大約兩年以后,兄弟兩人以委培的方式,進入專業院校學習。鄧剛考入了四川美術學院學雕塑,弟弟則考入重慶社大學繪畫。

      兄弟兩人把家里給他們準備用來娶媳婦的2萬塊錢當作了學費,兩人異口同聲地對父母說:“我們就是一輩子不娶媳婦,也要讀書。”

      那一年,兄弟兩人不到24歲。藝術的大門從此朝這兩兄弟打開了。

      創作

      鄧剛:如果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沒有親眼見證兩代人的變化,就沒有《父與子》

      在鄧剛的工作室里,能看到鄧剛的許多作品:《跳水》紀錄了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孩,撅著屁股,張開雙臂,準備躍入水中;《延安座談》布局新穎,雕塑群像中間特意留出一張木凳,帶給人無限的遐想;《紅軍印》的主體是一對依依不舍、揮手作別的母子形象,在他們的身邊,有一串紅軍的草鞋印……鄧剛的這些作品洋溢著一種奮不顧身的激情,呼之欲出,張力十足。

      其中,特別耐人尋味的,應該是獲得全國第九屆美術展銅獎的作品——《父與子》。這件作品刻畫了父親和兒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父親個頭瘦小,雙手叉腰,頭上纏著包帕,敞著對襟,腰間的褲帶上掛著一支旱煙袋,肚皮內收,一支褲管高高挽起,腳穿草鞋,一眼便能看出是位莊稼漢;兒子梳著邊分,身穿體恤,腳蹬亮錚錚的皮鞋,腰間還掛著“大哥大”。父親和兒子并肩站在一起,顯得幽默詼諧,回味無窮。

      “如果不是從小生活在農村,如果沒有經歷過改革開放,沒有親眼見證兩代人的變化,就沒有《父與子》。”鄧剛說,自己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創作作品時,鄧剛將父親與眾多家鄉農民的形象進行反復比較,截取他們身上最典型的鄉土元素,拼湊成了“父親”,又將農村青年沐浴改革開放新風后,身上嶄新的變化進行了“濃縮”,讓以父親為代表的一輩人和自己這輩人形成鮮明對比。

      鄧剛說,“《父與子》講述了我和父輩們經歷的不同故事,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不僅是《父與子》,在鄧剛創作的作品中,緊跟時代步伐是他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征,也是他屢屢獲獎的秘訣。

      《跳水》、《同一個夢》等獲獎作品為奧運而作;《抗戰之路》則為建黨95周年而作……鄧剛說,這是時代賦予他的靈感。

      鄧強:時代給了我成長的土壤和寬廣舞臺

      和哥哥鄧剛不一樣,鄧強另辟新徑創新了無筆拋沙畫。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長壽雙胞胎兄弟的藝術人生

      拋沙畫藝術家鄧強

      只見他先將白色的乳膠漆刷在紙上,一拋、一捏、一放、五顏六色的流沙從指縫間落下,不一會,一張漂亮的拋沙畫便大功告成。

      20年前,他在長壽河邊散步回家,鞋底的泥沙濺到了墻壁上,別有一番韻味。鄧強由此受到啟發,潛心研究創新了獨一無二的拋沙畫。

      捏泥巴 捏出大名堂——長壽雙胞胎兄弟的藝術人生

      鄧強拋沙畫作品

      “作畫的細紗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鄧強介紹,拋砂畫所需的原料均采自長江邊,河沙松散細圓。他將收集的河沙分為粗沙和細沙兩種,自己上色、翻炒、晾曬。

      “創作的過程特別好玩,不需借助其他工具,全靠大拇指和食指通過搓、拋、放等技巧的運用,不回筆,一氣呵成。”鄧強一邊說,一邊演示,不到10分鐘,一幅山水畫就躍然紙上。

      “我準備辦一次個展。”鄧強小心翼翼地拿出大大小小數十幅作品,記者仔細觀察一幅幅拋沙畫,無論是人物、風景、花鳥,還是各種動物,都色彩鮮艷,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簡簡單單的沙子在鄧強指間仿佛有了生命。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鄧強的拋沙畫,他也多次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他自己也被授予“重慶市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稱號。

      “無論是小時候捏泥巴,畫畫,還是現在創作拋沙畫,興趣是我最好的老師,我也非常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代,給了我成長的土壤和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寬廣舞臺。”鄧強說。

      對話

      當代藝術家應該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

      一個藝術家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當代藝術對城市的發展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記者采訪了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

      “中國雕塑的變遷和中國近現代史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并深刻影響著雕塑自身的發展進程,重慶雕塑史的斷代和敘述也遵循這一線索原則。”焦興濤說,重慶有著悠久的中國傳統雕刻的歷史(如大足石刻),來自西方藝術體系的“雕塑”學科與傳統造像傳統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對立與協調,最終形成上世紀60年代聞名遐邇的“四川雕塑”現象,并通過持續的發展和積淀,進而發展成為中國雕塑創作和研究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這是值得重點研究的。

      在焦興濤看來,重慶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人為巴人留下了豐富的自然與歷史、人文與藝術等資源。那么,我們當代人該為后人留下些什么呢?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如果幾千年后的這座城市還是以前古人留下的東西,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新的文化貢獻和建構,沒有新的藝術成果和事件發生,那么這座城市的發展,至少在人文藝術方面就出現了空白。我們談當代藝術,是希望帶著勇氣去挑戰傳統藝術的邊界,打破舊有的過時的觀念,進行持續性的創新,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的、有價值的、有貢獻的印記。”焦興濤說。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国产成人私人影院|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亚洲综合网成人|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91亚洲自偷在线观看国产馆|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