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秀展示火草麻布。 劉忠俊 攝
正午時分,清風徐來,山谷里的樹葉沙沙作響。在四川德昌縣南山鄉杉木溝村的空草地上,身著艷麗民族服飾的傈僳族人,踩著由葫蘆笙吹出的歡快樂調,跳起了“嘎且且撒勒舞”(意為來跳美好的舞蹈)。德昌傈僳族因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至今保留著傳統的“火草織布”技藝。
“以前條件不好,傈僳族人沒有衣服穿,就用從山坡采來的火草葉撕下背部的膜,把火麻桿剝下皮后,分別捻成線,再用織布架織成布。”63歲的熊國秀是村里的退休教師,也是《傈僳族民間傳說》的傳承人,她告訴記者,火草織布技藝十分獨特,編織時有兩梭,一梭為火草線,一梭為麻線,然后交織而成。
傈僳族婦女正搓麻線。 劉忠俊 攝
整個制作過要經過采、撕、割、曬、淋、泡、理、漂、繞、紡織等20多道加工環節,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婦女的雙手來完成。織一件衣服,往往要花上好幾個月。制成的火草麻布綿軟潔白,結實耐磨,冬暖夏涼。熊國秀牽起自己的白褶裙跟記者打趣道:“這條裙子是(上世紀)70年代我自己織的,現在比你年紀還大,照樣穿不爛。”
“以前的傈僳族姑娘必須要會織火草麻布才能嫁人,因為不會織布就不能負擔一家人的穿衣。”熊國秀說,不論是彩虹一樣的腰帶,像白云一樣的白褶裙,還是傈僳族人不離身的花掛包,都要由婦女親手制作完成。因此,傈僳族有“傈僳女兒不勤快,傈僳男兒無衣穿”的說法。
傈僳族婦女正在織布。 劉忠俊 攝
由于火草布制作工藝紛繁復雜,加上科技時代的沖擊,火草織布技藝也面臨著現代傳承的問題。熊國秀說,火草織布曾出現過二三十年的斷代,出現了很多傈僳族人不會織布的現象。這讓老人痛心不已。
上世紀80年代起,熊國秀開始致力于傈僳族文化的保護和收藏,僅服裝她就收藏了100多套。2015年,熊國秀參加第五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時受到啟發,回村后立即著手籌備組建了德昌縣國繡傈僳火草麻布制作專業合作社,組織傈僳族婦女,利用山區豐富的火草、火麻資源,使用傳統紡織工具和技藝,批量生產火草麻布衣裙、頭帕、挎包等物,并制作口弦、葫蘆笙等民族樂器。
如今,合作社生產的產品不僅外銷到成都、廣州、臺灣等地,為山區傈僳人脫貧致富開辟一條道路,也讓不少傈僳族婦女重新學習了火草織布技藝,讓民族文化得到了傳承和保護。
35歲的賀才秀終于擁有了第一件自己親手制作的民族服裝。她告訴記者,從小就十分羨慕別人會織火草麻布,但由于是孤兒,無人教授織布技巧,加入合作社后才學會了火草織布。她說:“雖然制作工序非常復雜,但作為傈僳族人,能穿上自己做的衣服非常自豪。”
“火草織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傈僳族人的智慧。”熊國秀告訴記者,自己的心愿是“希望通過保護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純天然的火草麻布。”(作者 劉婷 鄒立楊)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最后一天 精彩不容錯過2018-04-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