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不用看紙,不用瞅刀,與你說話的功夫,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的小貓、小狗、小蝴蝶或雙喜字,便呈現在面前。這是近日筆者在潛山縣非遺中心展演廳看到的情景。
據史料載,潛山剪紙在明代就流行于民間,經300多年發展,逐漸形成“花中有花、題中有題、字中有字、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藝術特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多次獲省、國家級獎勵。但隨著老藝人年齡漸增,傳統技能和剪紙藝術傳承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為弘揚這一民間藝術,該縣非遺中心核批了縣級非遺,經常開展展演展覽活動,讓老藝人走上臺前培養接班人,同時發現和培養新的領軍人物。
責任編輯:趙睿
- 媒體采風團走進陵水美麗鄉村深度體驗海南鄉村旅游2018-05-03
- 國家非遺陸豐正字戲精品劇《媽祖》首登“媽祖故里”獻演2018-05-03
- “永新華韻-京東非遺展”在京舉辦2018-05-03
- 刻刀一柄,傳承“木器文明的胎記”——黃福華的仙作故事2018-05-03
- 五一小長假 泮宮口-金魚巷吹響非遺大師集結號2018-05-02
- “網言數語”解碼非遺傳承2018-05-02
- 晉中榆社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2018-04-28
- 非遺+旅游老技藝有了新活力2018-04-28
- 貴州丹寨:賽指尖技藝傳手工非遺2018-04-26
- 黃石鎮:文藝踩街顯古鎮風采2018-04-26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國家非遺陸豐正字戲精品劇《媽祖》首登“媽祖2018-05-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