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在蘇州平江路的伏羲會館,每晚8點有一場特殊的昆曲演出。一位身著昆曲戲服的女子,在演唱著名折子戲《牡丹亭》的同時,還會穿插講述自己對戲文、動作和吳文化的理解,講解琵琶彈奏與吉他演奏,偶爾還會“插科打諢”講些笑話……她就是草根昆曲表演者呂成芳,被稱為“昆曲清口”第一人。

      “曾經有個法國小伙兒來看我的演出,他的專業是歌劇聲樂,而他的畢業論文卻是昆曲研究,這讓我大為震驚。外國人都如此重視,我們更應該傳承保護好這門古老曲藝。”呂成芳說。

      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旅游對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遺+旅游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準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非遺資源,我們到底該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活化?旅游在此過程中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非遺文化和旅游有著很好的結合點。”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在文化的傳承保護過程中,不是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就是保護了,‘活化’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護,旅游就是這種方式。”

      “我認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文化旅游的必然趨勢。”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講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旅游科學委員會委員張柔然認為,一方面通過旅游能夠廣泛傳播非遺的內容;另一方面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夠促進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江蘇省常熟市旅游局局長唐曉認為,旅游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樣適用于“非遺+旅游”工作開展,常熟就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例如,在推進非遺場館的“活化”和非遺技藝的可體驗化方面,他們推出了“常塾·研學堂”研學游品牌和線路,面向中小學生、親子人群,鼓勵社會各界挖掘文化、體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課程,形成可市場化推廣的產品集群。

      “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內核和旅游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坦言,恭王府既是5A級景區,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在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恭王府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持續不斷推出精彩的非遺展覽,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并且每一次非遺展示活動都會選在二十四節氣的節點舉辦。”陳曉文說。

      保護和開發找準平衡點

      近年來,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3個重要理念。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開,使得非遺回歸生活,并且在當代生產生活中再現活力。“非遺+旅游”的融合發展之路上不乏生動實踐。

      張柔然列舉貴州侗族大歌的例子道,雖然一些研究者認為現在侗族大歌成了一種居民為游客“表演”的形式,但當地居民們普遍認為侗族大歌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旅游的發展,因為他們認識到傳承非遺(侗族大歌)的重要性,新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非遺的“新生”,游客的積極參與激發了居民的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而如何取得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發展中的平衡,是當下一個重要課題。張柔然同時提醒道,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避免非遺被過度消費,切勿過分注重經濟利益而將非遺商品化,忽視非遺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這不利于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唐曉認為,非遺旅游主要面臨著誰來開發,如何開發的問題,概言之就是如何確保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非遺項目保護和開發、非遺旅游投入和產出、堅持傳統和改變創新、個體傳承和社會傳承等幾個方面的矛盾。“非遺的重要本質在于,它是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形式,如何把這種形式,利用特定的載體,轉化為游客可以重復欣賞、體驗的內容,這是值得我們文化旅游部門深入思考的。”唐曉說。

      講好中國故事找到好方法如何講好非遺的中國故事?人才至關重要。

      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所說,“我們比大熊貓還珍貴!”而她口中的“我們”指的就是像她一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十幾年來,肩負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孫艷玲從一個靺鞨刺繡匠人,到帶領1372人加入她的團隊,再到帶動2萬多人服務于靺鞨繡行業……她坦言,旅游讓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生機,更讓越來越多的人從發展中獲得即時回報,并越來越堅定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通過可持續旅游的發展,非遺傳承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傳承發展非遺,從而傳播給游客,游客參與的同時給傳承人帶來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張柔然看來,可持續旅游發展使得非遺成為“活態”的文化過程。

      談及“非遺+旅游”的表現方式,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孫冬寧說,“一定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這其中有一點應該牢牢把握,那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他以一場恭王府的非遺展舉例道,非遺旅游展覽與一般藝術展不同,必須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體驗感、獲得感。“比如,在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觀眾還可以與傳承人面對面,手工體驗為自己印制一張傳統年畫、壓制一塊茶餅、雕刻一塊核雕等。”孫東寧說。

      唐曉建議,“非遺+旅游”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強化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融入文旅產業發展,融入傳統節假日,融入百姓生活。(記者王洋)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第一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无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亚洲中文无码mv|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