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的福建南繁育種基地,了解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的故事和艱辛,體會他們為建設育種強省付出的努力 福建育種“候鳥”在海南 本報記者 林永龍 程枝文 通訊員 鄭熙 張水金
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同袁隆平院士、謝華安院士等農業科技人員親切交談,了解水稻育制種產業發展和推廣情況,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把南繁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南繁,是指為充分利用海南島的光溫條件,在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材料創制、新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鑒定等活動。1956年冬,遼寧專家抵達三亞開始選育水稻玉米良種,揭開了中國農業南繁序幕。60多年來,南繁基地迎來送往著一批又一批的育種“候鳥”。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5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80%經過南繁育種。
如今,包括我省在內的全國29個省區市600余家科研單位的6000多位專家扎根海南,弘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種8萬~13萬畝。在南繁育種最繁忙時節的4月,記者來到三亞福建南繁育種基地。
開拓,邁向育種強省
4月16日,三亞市藤橋鎮。凌晨5時許,晨曦微露,東方既白,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專家們陸續出門,到福建南繁育種試驗田觀察。
專家介紹,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種。培育一個水稻良種,要篩選數千個雜交組合,歷時8至10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福建專家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1971年冬,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開始在海南開展雜交水稻育種研究。次年,31歲的謝華安帶隊奔赴海南。此后的每年12月到第二年5月,他都會帶領育種團隊,來到南繁育種基地。46年來,謝華安院士團隊像候鳥一樣日夜奔波,或在稻田中,或在實驗室里,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殫精竭慮。
“以前,從福建到三亞,最長要走10天,如果沒有買到火車座票,只能連續站近30個小時。過瓊州海峽,還要連夜通宵排隊購票,遇上大風大浪,船甲板被吐得沒有落腳之地。”謝華安回憶,上世紀70年代運力低下,為將繁育的種子運回三明地區種植,經常自己裝卸搬運整卡車種子趕火車。有的同行為趕上育秧,甚至在火車上將溫水浸泡的種子裝入塑料袋,然后身穿棉衣,捂在肚皮保溫,以促進催芽。
海南育種工作任務重,條件艱苦。“特別是住宿,我70年代住在崖城城西大隊第四生產隊的倉庫,只有幾平方米,打地鋪,我與永安、明溪等縣里的幾人一起擠,與農藥化肥柴油一起住,明知有毒也沒辦法,一住就是6個月。”謝華安說,住宿條件得到改善是在1997年,省政府在三亞藤橋建設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從此他們再也無需租住老鄉家、自己砍柴做飯了。
1980年,因為稻瘟病抗性不強,全國雜交稻的種植面積直線下降。關鍵時刻,謝華安用自己團隊培育的“明恢63”和江西農科院顏龍安院士于1971年育成的“珍汕97A”雜交,配組出最優質的“孩子”——“汕優63”。這一成果,讓陷入困境的中國雜交稻柳暗花明。自1986年起,“汕優63”連續16年位居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首位,累計推廣近10億畝,增產糧食700多億公斤。
從此,福建徹底扭轉過去水稻品種“北靠浙江,南靠廣東”供種局面,由過去的育種小省向育種強省跨越。
接力,唱響敢拼會贏
作為省農科院水稻育種首席專家,59歲的鄭家團研究員像農民一樣下田勞動,甚至農民不做的事他也要做,育種過程所有環節都親力親為。
7時許,已在田間作業一個小時的鄭家團,回到基地后簡單喝了兩碗粥,又投入工作。驕陽升起,他戴著草帽,隨身攜帶鉛筆、記載本、一根有刻度的竹竿,下田觀察篩選水稻育種材料,隨后寫標簽、拔穗、脫粒、裝入種子袋……重復著這些機械的動作,不知不覺已過11時,此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衣服都已濕透。
“現在,海南雇工越來越難。整地、播種、插秧、耙草、打藥、做雜交等,往往都是自己做。這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已經習慣,說不上苦不苦了。”鄭家團說。
對他們來說,年過古稀、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謝華安,始終堅守在農業科研與實踐的前沿,就是最好的榜樣。謝華安告訴記者,他很愿意做一名農業科技人員,因為自己出生在農村,外婆就是因饑餓離開了人世,挨過餓的他,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大家有飯吃。
正是老一輩所踐行的南繁精神,時刻鼓舞著下一輩勇往前行。“不能把種子的問題留給農藥專家,更不能把有問題的種子推向生產一線,讓農民來承擔風險。”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占志雄介紹,如今的南繁育種隊伍,既有30后、40后等老專家,也有80后、90后的青年人,更有撐起天涯育種半邊天的女專家。據了解,今年,基地90多人中有女性16人,她們得一起參與田間勞作,每年進行數千個重復枯燥的雜交試驗。
傳承,助力“中國飯碗”
育種工作辛苦,以水稻尤甚。據了解,水稻抽穗揚花時間很短,卻是配組雜交、孕育新品種的關鍵時期,而且育成良種概率只有萬分之幾,必須在水稻花期幾天之內,做好成千上萬個雜交配組。
15時,所有的南繁育種人員出發了。他們頂著烈日,在田間一刻不歇地搶時間,選株、挖株、剪穗、套袋……直到為次日授粉的工作準備就緒,才陸續回到基地。最后一個回來,已是18時30分。記者蹲點采訪的3天中,專家們都在挑燈夜戰,或繼續考種,或整理試驗數據、撰寫科技報告。
一些年紀大些的老專家說,與當初相比,南繁如今的條件已變化很大;而不變的是,南繁精神、種業精神一直在傳承。
1983年出生的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鵬,2009年研究生畢業后到水稻所工作。第一次參加南繁育種,看到試驗田里老專家事事親為,比農民更辛苦,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工作9年來,他夫妻兩地分居,去年初為人父,一年見兒子的時間不到3個月。“育種的不少環節是苦差事,雇工沒保障,只能自己干。對很多南繁人來說,能與家人吃上團圓的年夜飯,是一件奢侈的事。”他說,但這些困難與早年的南繁專家相比,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難。只要能為國家糧食安全出力,再苦也值得。
40多年來,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榮獲國家、省部級等各種科技成果獎63項,育成24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8000萬公頃,新增社會效益150多億元,為促進我國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在超級稻、三系雜交稻、二系雜交稻、航天誘變育種、抗瘟育種、水稻高效生產生理生化和再生稻高產栽培等技術研究方面,我省處于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建晉江:“水鳥模特”黑翅長腳鷸2018-05-08
- 福建啟動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2018-05-08
- 福建啟動“防災減災日”宣傳周 水下機器人等新裝備亮相2018-05-08
- 福建省推四項減負新政策助力企業實現良好開局2018-05-08
- 居全國首位!福建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650個2018-05-08
- 福建省56名考生通過清華北大自招初審2018-05-08
- 福建人游寧夏“免門票”兩個月 其余時段半價2018-05-08
- 福建籍游客到寧夏憑身份證享23家4A級以上景區免門票2018-05-08
- 氣象部門發布今年首個紅色暴雨預警 未來3小時福建多地有強降水2018-05-07
- 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開幕 “清新福建”受關注2018-05-0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從江:賽侗歌傳文化2018-05-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