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的福建南繁育種基地,了解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的故事和艱辛,體會他們為建設育種強省付出的努力 福建育種“候鳥”在海南 本報記者 林永龍 程枝文 通訊員 鄭熙 張水金

      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同袁隆平院士、謝華安院士等農業科技人員親切交談,了解水稻育制種產業發展和推廣情況,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把南繁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南繁,是指為充分利用海南島的光溫條件,在秋冬季節到海南島從事農作物的新材料創制、新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和種質鑒定等活動。1956年冬,遼寧專家抵達三亞開始選育水稻玉米良種,揭開了中國農業南繁序幕。60多年來,南繁基地迎來送往著一批又一批的育種“候鳥”。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5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80%經過南繁育種。

      如今,包括我省在內的全國29個省區市600余家科研單位的6000多位專家扎根海南,弘揚“崇尚科學、求實創新、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南繁精神,每年南繁育種8萬~13萬畝。在南繁育種最繁忙時節的4月,記者來到三亞福建南繁育種基地。

      開拓,邁向育種強省

      4月16日,三亞市藤橋鎮。凌晨5時許,晨曦微露,東方既白,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專家們陸續出門,到福建南繁育種試驗田觀察。

      專家介紹,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種。培育一個水稻良種,要篩選數千個雜交組合,歷時8至10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福建專家到海南島做一季試驗,開展穿梭育種。1971年冬,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開始在海南開展雜交水稻育種研究。次年,31歲的謝華安帶隊奔赴海南。此后的每年12月到第二年5月,他都會帶領育種團隊,來到南繁育種基地。46年來,謝華安院士團隊像候鳥一樣日夜奔波,或在稻田中,或在實驗室里,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殫精竭慮。

      “以前,從福建到三亞,最長要走10天,如果沒有買到火車座票,只能連續站近30個小時。過瓊州海峽,還要連夜通宵排隊購票,遇上大風大浪,船甲板被吐得沒有落腳之地。”謝華安回憶,上世紀70年代運力低下,為將繁育的種子運回三明地區種植,經常自己裝卸搬運整卡車種子趕火車。有的同行為趕上育秧,甚至在火車上將溫水浸泡的種子裝入塑料袋,然后身穿棉衣,捂在肚皮保溫,以促進催芽。

      海南育種工作任務重,條件艱苦。“特別是住宿,我70年代住在崖城城西大隊第四生產隊的倉庫,只有幾平方米,打地鋪,我與永安、明溪等縣里的幾人一起擠,與農藥化肥柴油一起住,明知有毒也沒辦法,一住就是6個月。”謝華安說,住宿條件得到改善是在1997年,省政府在三亞藤橋建設福建南繁育種基地,從此他們再也無需租住老鄉家、自己砍柴做飯了。

      1980年,因為稻瘟病抗性不強,全國雜交稻的種植面積直線下降。關鍵時刻,謝華安用自己團隊培育的“明恢63”和江西農科院顏龍安院士于1971年育成的“珍汕97A”雜交,配組出最優質的“孩子”——“汕優63”。這一成果,讓陷入困境的中國雜交稻柳暗花明。自1986年起,“汕優63”連續16年位居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首位,累計推廣近10億畝,增產糧食700多億公斤。

      從此,福建徹底扭轉過去水稻品種“北靠浙江,南靠廣東”供種局面,由過去的育種小省向育種強省跨越。

      接力,唱響敢拼會贏

      作為省農科院水稻育種首席專家,59歲的鄭家團研究員像農民一樣下田勞動,甚至農民不做的事他也要做,育種過程所有環節都親力親為。

      7時許,已在田間作業一個小時的鄭家團,回到基地后簡單喝了兩碗粥,又投入工作。驕陽升起,他戴著草帽,隨身攜帶鉛筆、記載本、一根有刻度的竹竿,下田觀察篩選水稻育種材料,隨后寫標簽、拔穗、脫粒、裝入種子袋……重復著這些機械的動作,不知不覺已過11時,此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衣服都已濕透。

      “現在,海南雇工越來越難。整地、播種、插秧、耙草、打藥、做雜交等,往往都是自己做。這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已經習慣,說不上苦不苦了。”鄭家團說。

      對他們來說,年過古稀、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謝華安,始終堅守在農業科研與實踐的前沿,就是最好的榜樣。謝華安告訴記者,他很愿意做一名農業科技人員,因為自己出生在農村,外婆就是因饑餓離開了人世,挨過餓的他,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大家有飯吃。

      正是老一輩所踐行的南繁精神,時刻鼓舞著下一輩勇往前行。“不能把種子的問題留給農藥專家,更不能把有問題的種子推向生產一線,讓農民來承擔風險。”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占志雄介紹,如今的南繁育種隊伍,既有30后、40后等老專家,也有80后、90后的青年人,更有撐起天涯育種半邊天的女專家。據了解,今年,基地90多人中有女性16人,她們得一起參與田間勞作,每年進行數千個重復枯燥的雜交試驗。

      傳承,助力“中國飯碗”

      育種工作辛苦,以水稻尤甚。據了解,水稻抽穗揚花時間很短,卻是配組雜交、孕育新品種的關鍵時期,而且育成良種概率只有萬分之幾,必須在水稻花期幾天之內,做好成千上萬個雜交配組。

      15時,所有的南繁育種人員出發了。他們頂著烈日,在田間一刻不歇地搶時間,選株、挖株、剪穗、套袋……直到為次日授粉的工作準備就緒,才陸續回到基地。最后一個回來,已是18時30分。記者蹲點采訪的3天中,專家們都在挑燈夜戰,或繼續考種,或整理試驗數據、撰寫科技報告。

      一些年紀大些的老專家說,與當初相比,南繁如今的條件已變化很大;而不變的是,南繁精神、種業精神一直在傳承。

      1983年出生的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鵬,2009年研究生畢業后到水稻所工作。第一次參加南繁育種,看到試驗田里老專家事事親為,比農民更辛苦,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工作9年來,他夫妻兩地分居,去年初為人父,一年見兒子的時間不到3個月。“育種的不少環節是苦差事,雇工沒保障,只能自己干。對很多南繁人來說,能與家人吃上團圓的年夜飯,是一件奢侈的事。”他說,但這些困難與早年的南繁專家相比,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難。只要能為國家糧食安全出力,再苦也值得。

      40多年來,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榮獲國家、省部級等各種科技成果獎63項,育成24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8000萬公頃,新增社會效益150多億元,為促進我國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在超級稻、三系雜交稻、二系雜交稻、航天誘變育種、抗瘟育種、水稻高效生產生理生化和再生稻高產栽培等技術研究方面,我省處于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日韩亚洲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