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利用經緯交織搭“十字”,對照專用的坐標圖案進行刺繡,這樣的手藝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十字繡,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從中國經由土耳其傳到意大利,繼而在歐洲傳播開來。由于它的易學易懂,如今已受到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的喜愛。

      然而,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一項更為古老的技藝,卻常常苦于被錯認為十字繡而默默無聞。這項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啟萍哭笑不得地告訴記者,繡花不累解釋累,傳承不苦誤解才苦,“有人問我想過放棄嗎,我說有,怎么會沒有。”

      這位68歲的老人,低頭捧著紗布、手執針線時話不多,心無旁騖。放下針線,言語里卻是滿滿的焦慮與無奈。在她看來,自己所傳承的技藝似乎已隨著自己一起“老去”。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

      花溪苗繡國家級傳承人王啟萍已年近古稀

      如何認識?如何傳承?

      據史書記載,苗族先祖“九黎”部落西遷后,部分支系進入今貴州境內,其中一個自稱為“謀”(他族稱之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貴陽)。

      這支苗族支系原先主要以蠟染作裝扮,后發現挑花色彩更豐富,表現力更強,便開始在蠟染圖案底紋上進行挑花,挑花漸從蠟染脫胎,形成了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這項技藝被稱作“花溪苗繡”。

      它運用十字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所謂數紗,即是根據紗布的紋路構思,于布的反面行針,配線、圖案等均由個人自行想象。簡而言之,它更像苗族“藝術家”們的即興創作,自由化、多樣化、抽象化的手法,繡出的一幅幅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蕎子花、銅鼓、太陽、水爬蟲等圖案,竟驚人的對稱平衡、統一和諧,給人穩定、莊重之感。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

      花溪苗族服飾

      誰能料到,正因花溪苗繡的規整平衡,卻被許多人認作是平平無奇的十字繡。“如果不是我們苗族的人,通常看一眼,就會認為這是十字繡。任憑我再怎么解釋反挑正用、數紗挑花,他們也會覺得,這個作品機器也可以完成啊,不懂這里面的涵義。”王啟萍捧著視若珍寶的繡片,耐心地指著針腳細細解釋:十字繡不會有這樣細小的針腳、花紋沒有模板、布的紋路怎么數怎么挑都有講究……

      在現代性擠壓下、在快節奏生活主導下,如今似乎很難再有人耐心地聽一位老人細說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民族技藝。“有時候費力做了半天,別人不懂也不重視,真的很累。”

      如果說,對外人的誤解尚且可以淡然處之,那本民族的人對自身傳統的漠然才更令王啟萍心痛。

      由于苗族沒有文字,刺繡技藝承載了本民族歷史和獨特的識別標記。雖然苗繡因其繁復、獨一無二而備受收藏家、美術家、博物館珍愛,卻由于耗費人力、市場需求小而導致技藝“漸老”,后繼無人。

      “我們苗族,從小媽媽就會教女兒怎么繡花,媽媽就是我們的第一個老師。雖然大多數人會,但不會去深挖,有需要了就簡單地繡一繡自己用,年輕人更喜歡機繡,便宜、快捷。”

      作為非遺傳承人,有一重要認定和管理標準,即是需要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

      “不是我不培養,是找不到人培養啊。”談及此,王啟萍苦惱又無奈。對保護與傳承,老人并沒有多深刻多本質的表述和追索,只質樸而篤定地認為:“做這一行,就是要心里愛好才行,心里頭得裝有一些‘古’的東西。”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

      王啟萍耐心地解釋苗繡一針一線的奧妙

      有技術沒傳人、有意識沒能力、有手藝沒新意、有產品沒市場……花溪苗繡所面臨的困境并不鮮見,當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70歲以上占比超過50%。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非遺技藝無可避免會消亡、會變異。有聲音認為,時代不同了、主流需求改變了,顯得落后的古老技藝在時間和市場的淬煉中,應當任其自然、物競天擇。

      非遺傳承保護的意義、價值何在,如今仍有爭論。

      如何發展?如何創新?

      不久前,英國時尚品牌Aspinal of London宣布與B&H中國文化創意中心合作,將共同開發集中國“非遺”文化元素與英國設計為一體的時尚產品。Aspinal創始人伊恩·伯頓說,中國手工繡品和紋樣“美得不可思議”,東方與西方手工藝的碰撞一定會帶來“一場充滿創意的奇妙旅行”。

      長期以來,被貼著“落后”“邊緣”等標簽的少數民族技藝,卻在全球化時代展現出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普適價值,顯示出遠未挖掘殆盡的后勁和實力。

      市場化探索,為傳統手工藝重回日常打開了一扇窗,然而道路依然艱辛而漫長。

      近年來,臺江縣施洞鎮的繡娘劉秀發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僅擁有了自己的銷售門店,還帶著一幫繡娘脫了貧。她所繡的服飾中,曾有售價達15萬元,收藏的繡品更受匈牙利博物館等收藏界青眼相加。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

      臺江縣施洞鎮繡娘劉秀發

      在她侃侃自信地介紹時,記者舉起相機對準繡品,卻被劉秀發急忙攔下。一番追問后,她坦言,繡品紋樣都是自己的心血創作,卻有同行拍下圖案后模仿款式,掛上別的品牌,向客戶推銷。

      劉秀發不懂什么是知識產權保護,只有簡單地“禁止拍照”,用真真切切的好產品來證明好手藝。

      記者了解到,劉秀發的丈夫因病致殘臥床數十年,她用小小的針線頂起了一個家,在生活壓力面前,她并沒有太多的心力去思考版權、商標、設計理念等問題,“我就個繡娘,帶著我的姊妹們一起脫貧,總歸是要養家嘛。”

      說到這里,臥床的丈夫聲聲地叫喚著她的名字。前一句還在自信從容介紹苗繡文化的她,只得匆匆結束,“你們隨意,我去看看他。”

      專家認為,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傳承,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必然走向。然而,更為實際的問題依然存在:非遺傳承如何“活態”,對傳承人的保護和關愛如何維系,對商業化和原生態如何平衡,流逝的文化認同又當如何安放。

      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內涵。其區別于文物的最大特征,就是一個字——“變”。非遺世代相傳,在自然和歷史演變中又被不斷地再創造,持續地演變,呈現出當代性。

      這種當代性,意味著把遺產挖掘出來列入非遺名錄并不是目的,真正的保護才剛剛開始。所有遭遇的困境與質疑,都是理解和參與這項浩瀚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一茜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周雅萌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