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慶陽市香包經營者展示“巧手”做的香包。 魏建軍 攝
“孩子也帶了,活也干了,錢也賺了,是‘非遺’幫助我脫貧致富。”10日,甘肅“巧娘”夏燕燕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
出生在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蔡家廟鄉萬家莊村的夏燕燕從小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學做“針線活”,在大山里,按照人們的傳統觀念,縫縫補補是女人的“必修課”。以前,夏燕燕覺得學了也沒啥用,沒想到現在這個手藝成了她的“致富幫手”。
5月9日至10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研討會暨傳承人對話活動在甘肅慶陽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和甘肅非遺傳承人們共同探討新時代下非遺傳承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世賢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隴原巧手”是甘肅精準脫貧的一個項目,讓貧困地區的“巧娘”們在不耽誤照顧家人的情況下,在家就可以用一針一線織出“小幸福”。
圖為慶陽市香包從業者展示自己做的香包。 魏建軍 攝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鄧世賢,深知大山深處貧困婦女的艱辛。她說,很多婦女只是帶孩子、做飯、搞衛生,如果把制作香包、刺繡帶到家里去做,婦女們就不用出去打工,通過自己的巧手就可以賺到錢,還能緩解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吳玉英對此也深有感觸。她說,針線活作為女人的傳統手藝,現在如果沒人做恐怕就逐漸失傳了。為此,幾年前吳玉英在慶陽開了一家香包刺繡店,雇了近50個家庭婦女來一起做“針線活”。
“雖然這一件件‘非遺’產品賺不了大錢,但完全可以貼補家用。”吳玉英說,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每月增加一兩千塊錢的收入,不僅可以幫家庭分憂,甚至可以幫助他們脫貧。
如今,夏燕燕的手藝活越做越好,她打算多叫一些姐妹來一起來做。不僅如此,她還不斷從網絡電視上觀看“新品”,結合當地元素進行創新,讓這些“非遺”更好地結合時代賣出去。
鄧世賢說,經過多年發展,“隴原巧手”已經遍布全省各地,創建了100個“隴原巧手”示范基地、扶持培養700名“隴原巧手”產品經紀人、培訓了14萬“隴原巧手”,幫助了很多農村婦女走出貧困。
近年來,甘肅省涌現出了近20位“巧手”帶頭人,她們每一個人能帶動約200名,甚至更多的農村婦女從事手工藝品制作,平均下來,每一位“巧手”一年能夠增加收入約1.5萬元。(記者 魏建軍)
責任編輯:趙睿
- 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05-24
- 山東新增非遺傳承研究基地培養非遺傳承新生力量2018-05-24
- 三明市慶“五一”非遺文化節展演在梅列拉開序幕2018-05-24
- 2018年石獅市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舉行2018-05-23
- 銅陵打造“活”起來非遺文化 每個人都是非遺傳承人2018-05-23
- 甘肅非遺文化陷“富饒中的瓶頸”:古資源需“新包裝”2018-05-23
- 非遺項目展演將亮相京交會2018-05-21
- 泉州非遺傳承人江碧峰的“木偶人生”:54年如一日2018-05-21
- 仙游為高齡非遺傳承人做口述檔案 讓“絕活”鮮活流傳2018-05-21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2018-05-1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第十四屆文博會閉幕綻放“文化+”魅力2018-05-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