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極大破壞:許多羌族非遺創作與傳承主體流失,羌族非遺面臨傳承人斷層與生存土壤松散、激變的威脅;羌族非遺賴以傳承發展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遭到破壞,非遺傳承較好的羌族村寨、社區、展示館、傳習所等,均在地震中損毀嚴重,羌族非遺以及羌文化所依附的生態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為了在重建家園中保護羌族非遺,2008年11月,文化部批準設立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因此,羌族非遺保護的10年就是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10年。
羌族羊皮鼓舞
重拾文化記憶,重建精神家園
“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開展了大規模文物和非遺資源普查。各級政府組織人員全面收集羌族地區受損的非遺文獻、音頻、視頻等資料及相關實物,以此搶救羌族的歷史和文化,搶救羌族先祖的生活記憶。
當地政府先后啟動建設了保護區內178個文化生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茂縣古羌城、茂縣非遺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館等一批具有濃郁羌族特色的基礎設施建筑拔地而起;理縣桃坪羌寨、茂縣黑虎羌寨、北川吉娜羌寨等一大批羌寨修葺一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保護區不僅將因地震損毀的、羌族特有的鮮活文化形態搶救、保護起來,還讓災區的羌族群眾能夠重拾文化記憶、重建精神家園。
在重建過程中,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綿陽市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城鎮建設規劃中,突出羌族文化風貌,提高城鎮審美價值。兩地建設了汶川水磨古鎮、映秀鎮,北川巴拿恰商業街等特色濃郁的文化旅游鄉鎮,提升了知名度和自我發展能力。北川新縣城建設充分吸納了羌族傳統居住元素,廣場、馬路、草坪成為羌族人新的生活環境,與羌族人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天性相一致。羌族傳統農村兼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空間在新的城鎮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保護區內,不少地方建有多個非遺傳承、展示中心。這些中心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匯聚,也是展示災后重建成果的新窗口。例如,汶川縣建有羌年傳習所、羌族碉樓營造技藝傳習所、羌繡傳習所等若干個傳承點;理縣建有羌年傳習所、博巴森根傳習所;茂縣建有非遺傳習中心、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傳習所、羌族碉樓營造技藝傳習所、瓦爾俄足節傳習所、羌年傳習所等;松潘縣建了羌族多聲部民歌傳習所;黑水縣建有卡斯達溫傳習所、阿爾麥多聲部傳習所、圈德迪(二人舞)傳習所;北川建有羌年、口弦、水磨漆藝、古羌茶藝傳習所;平武縣建有刺繡工藝傳習基地、剪紙傳習所等。這些帶有濃厚家園意識的行為,豐富了羌族民眾的精神生活,發揮了非遺守護精神家園、傳承優秀文化的功能。
家園重建過程,就是非遺保護的過程
“5·12”汶川大地震后,大量羌族民眾從鄉村進入城市,或從老城進入新城。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在傳統信仰、人際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化活動要進行適應性改變,他們的傳統文化需要與新的環境、新的生活相適應。
在重建過程中,人們意識到,重建家園空間不僅要現代化,更要賦予社會與文化意義,建立包含傳統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具有生命意義的“家”。于是,當地在立足于家園之上,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羌族非遺保護系統。
為了更好地重建和營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新北川建好之后,政府采取了整體性遷居政策。新北川縣城的居住主體是老北川縣城居民,他們曾經是老鄰居、老朋友、老同事。即便是先前不認識的人,因為地震災難,他們之間也多了扶持、理解和幫助。這種關系的恢復,更有利于保留、傳承祖先和前輩創造的傳統文化血脈,留住祖先的生活記憶。
災后,北川新縣城構建了多元非遺傳承渠道和保護空間,將非遺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機結合,形成羌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體系,為羌族非遺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保護和傳承空間。
因保護區范圍較廣,所以非遺傳承并不均衡。有些地區非遺項目密集一些,在保護的時候,這些地區就成為保護區的重中之重。比如,北川以青片鄉為中心,在青片河流域、白草河流域10多個鄉鎮,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建設羌族生態風情走廊。這類重點建設區域還包括茂縣、禹里鄉、鎖江鄉、龍安鎮、白馬鄉等地。
在家園重建過程中,非遺搶救保護和傳承發展,包含了在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基礎上的選擇和創新。現代生產方式給傳統羌族刺繡帶來挑戰,傳統羌繡“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繡布鞋”的制作方式逐漸遠去。傳統羌繡常以神話傳說故事和吉祥圖案為題材,表達羌族民眾對平安、和諧、幸福生活的向往,如羌繡圖案中的吉祥如意(雞即吉,羊即祥)、金玉滿堂(魚即玉)、三羊開泰、團花似錦,“云云鞋”上飄飛的五彩祥云等。災后,羌繡題材有所擴大,文化表達更為豐富,這是羌族民眾在當代生活基礎上的文化選擇。
羌族非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展示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生活。各地以每年“羌歷新年”“文化遺產日”等重要節日為契機,精心組織開展瓦爾俄足節、六月初六民間祭祀大禹誕辰、秋季轉山會、古羌文化節等主題性非遺活動。據統計,自保護區成立以來,各類非遺活動已舉辦數千場,參與人數達幾十萬人次。這些羌族特色的節慶民俗活動,為非遺傳承提供了空間載體,讓非遺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煥發生機。
作為羌文化搶救、保護、傳承、發展的一個經典案例,羌族情景歌舞劇《禹羌部落》是一個集合了眾多羌族非遺的項目。它包括羌年祭祀儀式、羊皮鼓舞、鎧甲舞、沙朗、多聲部民歌、羌笛、口弦、羌繡等,以四季更替為時間線,將羌族人民的生產勞作場面和民俗活動,如白石祭、成人禮、婚禮、民俗體育運動推桿等搬上舞臺,用音、詩、舞、畫展現出羌族悠久燦爛的文化。
生產性保護非遺推動羌族地方經濟發展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生產性保護項目最容易引起民眾、政府和企業家的重視。
羌繡、古羌茶藝、草編制作技藝等項目受到人們追捧。
為做好保護工作,保護區內政府舉辦了多期“四川藏羌地區傳統建筑維修保護技術傳統工匠培訓班”,有效提升了一批具有傳統技藝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傳承人的技能。阿壩州成立了阿壩州婦女羌繡就業幫扶中心、阿壩州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推動促進以羌繡為代表的羌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這些中心、協會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了3000余名受災失地的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增收致富。
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而保護區內非遺傳承人的參與,也為當地的文化旅游增添了許多亮色。
阿壩州茂縣古羌城古羌文化活態展示基地、北川巴拿恰羌族風情一條街等非遺展示園區,集羌繡文化展示、展演、技藝體驗活動以及羌繡產品生產銷售于一體。傳承人在開發羌族文化表現形式、非遺產品的過程中,對非遺傳統性的保留遠超過其他表演人員。
近年來,平武縣修建了羌繡文化旅游產業園,作為羌繡非遺保護和傳承研發基地,培訓羌繡傳承人500余名,讓海內外游客充分感受和體驗到羌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產業園的修建,增加了羌族傳承人和當地老百姓的收入,實現了羌族文化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了保護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相關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非遺傳承人以個人或家族的形式成立私營企業,從事諸如羌族漆藝、茶藝、羌繡、咂酒等相關文化產業。例如,北川草編項目傳承人不僅在當地義務教授200多位殘疾人和近千名留守婦女學習草編技術,并在各鄉鎮建立了17個傳承培訓和生產回收基地,解決了1000名人員的就業問題。
10年過去,地震帶給人們的慘痛記憶仍未褪去,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已經在黨和國家、全國各族兄弟同胞的支持下,頑強地站起來。他們在廢墟之上重建了嶄新的家園,并與全國人民一道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湖北省非遺保護理論研究取得積極成果2018-04-02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濃郁文化自信聚合非遺保護傳承網動力2018-01-08
- 南平市爭取福建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百余萬元2017-12-22
- 妻子十年不肯同房 丈夫性欲難耐遭拒后竟揮刀自宮2016-12-07
- 十年后中國的房子將變成這樣 落地窗將代替飄窗2016-11-14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三星堆博物館跨界融合“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紅2018-05-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