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民間音樂源遠流長。其中,清光緒年間流傳于泗涇地區的民間器樂曲《十錦細鑼鼓》,融打擊樂與絲竹樂為一體,風格溫柔細膩,節奏緩急有致,清麗歡快,富有江南水鄉的情韻,堪稱上品。
江南絲竹之聲,雜集粗細鑼鼓,弦索、木魚及笙管于一體,是為“十錦細鑼鼓”。“十錦”是由十段鑼鼓,三段唱腔旋律交替構成。三段唱腔分別出自昆曲《蘆林》、《牡丹亭·硬拷》以及《思凡》中的唱段。
十錦細鑼鼓最突出一個“細”。它具有南昆軟、糯的藝術特色,文而不武,雅而不鬧,節拍鮮明,跌宕起伏,利落干凈,以其發聲細膩明顯區別于一般的鑼鼓演奏。在演奏時,一人要兼帶幾件樂器,敲一段鑼鼓點板后,又拿起絲竹演奏,有序交替進行,一專多能,樣式繁多。在樂器運用上,同一面鑼鼓,由于敲法、輕重不同,點板著落處不同,敲出的音色、音質也就不同。有的短促而沉悶,有的悠揚而歡快。
“我們的鑼鼓像刀切豆腐一樣,說停就停,整齊得不得了。像我們這樣單獨一個曲子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只有泗涇的十錦。”《十錦細鑼鼓》年紀最大的傳承人彭景良老先生說。
據這些傳承人介紹,“十錦細鑼鼓”的歷史源遠流長,但此之前最后一次演出是1947年,從此,十錦之音絕響多年。一直1986年的民間文藝集成普查中,在走訪到的一位姚老先生的家中才發現了“十錦細鑼鼓”曲譜,之后便組建了“十錦”演出隊。1999年原“陽春堂”班的弟子唐伯仁的徒弟楊品連帶領一班老藝人組建了江南絲竹隊。而后,兩支隊伍合并,成立了泗涇鎮“十錦”演出隊。如今,《十錦細鑼鼓》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也有了新一代的接班人。
“一贊一回好,一字一聲血,幾令善歌人,唱殺虎丘月。”這是李漁聽完昆曲后發出的感嘆。作為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細膩的十錦古戲樂里,聽是音樂,賞的是故事,悟的是文化,傳承的是上一代表演藝人們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用心。
也許現今我們大多數人都難以聽懂細鑼鼓的唱詞,但八仙桌一擺,曲藝人圍桌一坐,樂聲依次緩緩而來,光是那個氛圍,那個氣場,就已經足夠令人沉醉了。悲歡離合曲里有,人情冷暖唯心知。瞇上雙眼,再咂上一口清茗,也許同樣的鑼鼓聲里,有的人聽出的是小橋流水、風花雪月,有的人聽出的卻是刀光劍影、鐵馬冰河。
時光如水,清凌凌。經歷了歲月的滌蕩,泗涇古鎮愈顯清雅,既有石橋曲徑,也有古寺游廊。河水緩緩流,船櫓慢慢搖,伴著清風明月,十錦細鑼鼓一起,記憶里那些失落的古典江南味隱約又飄飄然回來了。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文脈頌中華|針尖上的"油畫" 黃浦江畔的"非遺"2018-05-30
- 文脈頌中華丨蘇馬蕩非遺文化展演精彩樂不停2018-05-29
- 文脈頌中華丨土家“撒葉兒嗬”唱響上海灘2018-05-28
- 刻紙為物鋪三江 剪彩成人起晉風——剪紙2018-04-16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濃郁文化自信聚合非遺保護傳承網動力2018-01-08
- 領航文化建設新征程——2017,習近平這樣說文化2017-12-31
- 線牽萬物連天地 獅舞千載動乾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2017-12-14
- 海峽網“貫徹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專題上線多日 網友點贊反響熱烈2017-12-07
- “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上線 首期推出國家級非遺 “詠春拳”2017-12-04
- 文脈頌中華2017-11-3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三星堆博物館跨界融合“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紅2018-05-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