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占凡出席《國樂大典》專家研討會。主辦方供圖
大型原創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29日在北京舉行專家研討會。聚焦國樂文化傳承新路徑成為與會者關注的話題。
《國樂大典》3月2日首播,5月25日收官,28日獲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今年一季度創新創優節目。廣東衛視總監余得通介紹說,13期節目共有近兩億觀眾收看,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觀眾占比近50%。圍繞節目策劃推出了800多條碎片化短視頻,其中最高一條點擊量超過2億。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占凡表示,在很多衛視熱衷于引進國外綜藝節目模式或制作播出娛樂真人秀的當下,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能夠保持清醒,勇于立足中華優秀文化,銳意創新,探索一條本土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原創路徑,難能可貴。
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蔡伏青表示,在新時代下,傳統節目需要思考如何推陳出新。《國樂大典》的創作團隊大膽將傳統演繹形式與電視綜藝結合,讓觀眾充分享受器樂,了解樂器與樂團背后的故事,不僅傳播了經典國樂,而且培養了年輕受眾,在年輕人聚集的互聯網上也獲得較大影響力。
“曾幾何時,中國電視界通過引進國外模式,購買版權方式使得綜藝欄目熱鬧異常,許多電視臺也掙得盆盈缽滿。但是熱鬧之后許多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一味復制將使中國電視節目喪失創造力和競爭力。”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范宗釵說,小缺口、大情懷、正能量是時代對電視節目的要求,《國樂大典》就是成功案例。
“在此之前我還不知道我們國家活躍著這么多高水平、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民樂團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說,面對多年來大行其道的港臺流行歌曲和韓語、英語、日語、法語等歌曲風潮,《國樂大典》以悠長、沉穩的內在張力和表現風格,推動民族音樂及其所蘊含的深厚民族文化積淀大放異彩。
能演奏300多種樂器的國樂“全能王”方錦龍一不小心因為《國樂大典》變成網紅,一個八分鐘的視頻有過億點擊量。他所帶領的《國樂大典》的鑒賞團全是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像剛剛過世的笛子表演藝術家陸春齡、《梁祝》曲作者何占豪、納西古樂音樂民族學家宣科等。老藝術家們的藝術水準和欣賞水平,讓人們意識到,優秀的文藝作品既能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據悉,第二季《國樂大典》已經開啟。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武漢:推出70項活動讓“非遺”貼近百姓生活2018-05-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