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我國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為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文物保護,上周六,一場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天工巧奪鐘神秀──非遺與工藝美術大師珍品展”在津沽記憶博物館開展。
據了解,目前,天津市有數十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百余項市級“非遺”項目,其中不少源于濱海新區。津沽記憶博物館作為中新天津生態城首家津味兒民俗主題展館,開館一年多來,先后策劃舉辦了多場“津沽記憶文化講堂”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成為傳承津沽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和文化地標。在“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活動當天,津沽記憶博物館邀請了多位“非遺”傳承人到場,開展“非遺”與工藝美術大師珍品公益展、藝術大師座談會等活動,讓市民有機會“零距離”接觸高端“非遺”文化,深入了解“非遺”、自覺參與保護“非遺”。
作為津派花絲傳承人,王鵬介紹說,津派花絲最早在唐朝就能找到記載,明清、民國時期發展到高峰,形成一種中國傳統鑲嵌工藝,過去服務于帝王將相,用于鳳冠霞帔,慢慢地通過傳承,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不過,現在學習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非遺’需要我們在傳承和保護的同時不斷創新,很多東西在時代變化后進行創新,能重回百姓視線,煥發全新的光彩,我特別希望‘非遺’能從保護轉向發展,只有這樣,這門技藝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李治邦告訴記者:“天津在‘非遺’傳承中有很多資源,這些年全國的‘非遺’視角轉移到天津來了,‘非遺’最重要的是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次活動讓‘非遺’和我們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希望今后的‘非遺’活動在濱海新區越來越多。”(記者王睿)
責任編輯:趙睿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 探尋記錄傳播新路徑2018-06-20
- “活態傳承”的浙江之路:動靜結合引民眾走近非遺文獻2018-06-20
- 池州:文化遺產日 讓非遺走到百姓身邊2018-06-19
- 非遺日廈門微公益(非遺、手工)文創市集火熱開市2018-06-19
- 泉州洛江小學生學習俞家棍術 傳承非遺文化2018-06-19
- 國家級非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宣傳片推出2018-06-19
- 漳州非遺進校園展演在平和崎嶺彭溪小學舉行2018-06-14
- 當非遺面臨絕跡:“活態”傳承難在哪兒?2018-06-14
- 江西非遺展現美好生活2018-06-14
- 5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匯聚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2018-06-14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 探尋記錄傳播新2018-06-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