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演示布依族服飾制作工序
如今,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山寨里,流傳著一只“布谷鳥”的動人“傳說”。每當有人談到布依族服飾,總繞不過一個人——王菁。除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這個新頭銜,王菁的身份還有很多,她是民族服裝設計師,是成功的創業者,是文化企業的掌舵人,是家鄉富有號召力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我要帶動繡娘們將布依族的傳統元素與時尚結合,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這是王菁踐行多年的目標與志向。
上世紀90年代,王菁在貴州安順蠟染廠擔任設計師時,見到過國際友人對安順蠟染以及民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興趣,正是這一幕開啟了她對布依族民族服飾發展的探求之路。緊接著,她跑遍了興義的一山一水,驚喜地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布依族婦女依然保持著自己織布、蠟染的傳統手工藝。
“每個繡娘提起布依族的織布、刺繡,眼神里總是溢滿喜悅。”在與繡娘們交談后,王菁找到了屬于自己和繡娘乃至整個布依族服飾文化的發展之鑰。2002年,王菁大膽創建了布谷鳥服裝制作中心,2005年組建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帶領布依族繡娘們用一針一線織出了少數民族婦女靈活就業、實現增收致富的錦繡之路。
“在一次次調研采風中,我發現,古老的財富正在慢慢消失。”王菁舉例說,一些百年以上的純手工刺繡技藝已近失傳。“那些老繡娘都是天生的美學家,每找到一位老人,我內心都很震撼。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些傳承下去、保護起來。”王菁說。
據了解,王菁的服裝制作技藝為巴結譜系,目前已傳至第四代。從王菁的外婆張國蘭1921年學藝習得,到王菁的母親韋光秀1958年繼承技藝,再到王菁1983年得到“真傳”,目前傳至第四代已見枝葉,有學生50余人。
除了傳承好布依族古老的服飾制作技藝,王菁還不斷嘗試創新。10年來,王菁帶領徒弟、學生、員工堅持以挖掘整理、傳承保護、研究開發布依族服飾、民族床上用品、民族傳統工藝品為己任,培育出了少數民族青年服裝設計師、制版師、裁剪師、手工盤扣師等技術骨干100多名。同時,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培訓了全州1000多名布依族婦女,教她們學習掌握土布編織、手工刺繡,以及民族服飾加工、蠟染、民族工藝品制作等技術。
在王菁看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挖掘和展現黔西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旅游景區規劃設計應整體納入一盤棋。”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王菁曾在兩會中建議進一步推動原生態民族文化、民族工藝等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景區旅游業態,同時加強民族元素文化主題產品創意開發。“這不僅能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也能讓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從服裝廠、酒店,到演出團、生態旅游開發中心,目前的“布谷鳥”已成為一個集民族服飾、演出服裝設計制作,民族食品、民族飲食文化研究開發,民族工藝品、民族旅游產品生產經營,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生態農業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隨著王菁的“布谷鳥”羽翼越發豐滿,她的工作也越來越忙。“但每當和繡娘們坐在一起討論刺繡和花式時,我就會滿血復活,因為那是我內心最踏實、最滿足的時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刻。”王菁微笑著說。(記者薛帥)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泰州舉辦揚劇戲迷節 名角和票友同臺“飆戲”2018-07-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