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奇書展示其杖頭木偶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77歲的湖南杖頭木偶戲傳承人譚奇書入選。或許是長期從事藝術工作的緣故,譚奇書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談起湖南杖頭木偶戲,他有很多話要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譚奇書卻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早年,木偶戲是唱、演合一的,為了演好木偶戲,我必須練好普通話。”譚奇書笑著說。
“湖南杖頭木偶戲在其流傳的800年歷史中,始終是‘用三根棍演活一個人’。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譚奇書介紹,每個杖頭木偶都有一根操縱頭部的主桿,表演過程中,演員要一只手穩穩地握緊主桿,始終保持舉起的姿勢,同時還要通過手指操控機關,控制木偶的頭部動作。“雖然木偶最重的也就幾斤,但要堅持在20分鐘左右的一場戲中舉穩木偶,還是需要一定的耐力,因此訓練時每個演員都必須做到持續舉木偶一個小時以上。”譚奇書說,“而演員的另一只手則必須很靈活,因為要靠其操縱木偶的兩根手桿,控制木偶的身體動作。這就像彈鋼琴,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熟練。”為練就嫻熟的木偶操縱技巧,譚奇書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練功一個小時以上,幾十年如一日,因為“稍有松懈,技藝就會生疏”。
1957年,初中畢業的譚奇書進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前身——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工作。剛開始,譚奇書沒有任何基礎,但憑著對木偶戲藝術的熱愛和勤學苦練的韌勁,他很快成長起來,工作第二年就參加了木偶皮影劇《并蒂蓮》的演出;同年,譚奇書和同伴還在長沙為毛主席表演木偶劇《金鱗記》片段……說起這些經歷,譚奇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傳統的湖南杖頭木偶戲舞臺是“臺上臺”,即在舞臺上再搭一個臺,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偶表演。“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應觀眾需求,在一些劇目的表演中,演員走了出來。”譚奇書說,由他本人編導的木偶劇《化蝶》第一次打開幕布,讓演員走到臺前,“這對木偶戲演員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操縱好木偶,還要讓自己的表演身段好看,做到‘人偶合一’。”
在年輕人看來,譚奇書就是湖南杖頭木偶藝術的“活字典”,除了表演、編導,他還懂木偶制作。“對于木偶戲藝術來說,人物的第一創作者是木偶的設計制作者,第二創作者才是演員。木偶劇是要把假人演成真人,所以演員必須要懂得木偶制作,只有這樣,才知道如何在表演中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思想。”譚奇書一直要求他的徒弟和學生掌握如何制作木偶。
為了讓湖南杖頭木偶戲得到更好傳承,譚奇書還多次赴湖南省邵東縣與那里的民間木偶戲班進行交流。“那里的幾個民間戲班用最原生態的方式,在農閑時走鄉串村進行表演,很有市場。只是他們的表演內容和技法相對陳舊了,演員的年齡也普遍偏大。”譚奇書說,“而在我們中心的木偶演出團和皮影演出團,如今市場邀約很多,也有很多的年輕演員,加上文化部門組織的‘小小戲曲傳承人’‘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接觸這門藝術,我感到很欣慰。”據了解,目前湖南杖頭木偶戲共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8位,同時還有200多名學員在學習這項技藝。
近幾年,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通過與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合作等方式,先后培養了數十位年輕的杖頭木偶戲演員。在為他們授課時,譚奇書總是一絲不茍,在他看來,這些人就是湖南杖頭木偶戲的未來。除了這些學生,譚奇書還將他幾十年來積累的木偶戲表演技藝和研究心得傾囊傳授給了5個徒弟,其中,大徒弟俞濤如今已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木偶演出團團長。
聊起下一步的打算,譚奇書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復排《金鱗記》《打面缸》等幾個基礎比較扎實的傳統木偶戲劇目。此外,譚奇書還一直在從事湖南杖頭木偶戲操縱方法的理論研究,他希望能給下一代留下更多可供參考的資料。(記者 張 玲)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泰州舉辦揚劇戲迷節 名角和票友同臺“飆戲”2018-07-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