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界首方棋比賽。 戴民 攝
7月19日,天朗氣清,安徽界首市鄉間路旁,樹蔭之下,兩位皮膚黝黑的村民席地對座,畫地為棋盤,橫豎6道,方方正正。二人就地取材,分別以泥丸、樹枝作子開局對弈。
經采訪得知,該棋俗名“插大方”,學名方棋,流傳于皖北一帶。
只見兩人對弈正酣,周邊許多村民見狀,前來觀弈。“乘方,提子。”棋盤之內,樹枝子漸多,泥丸子漸少,或為該局勝敗之際,對弈之人,凝眉思索;觀局之人,為之屏住呼吸。稍時,泥丸子盡,樹枝子勝,現場氣氛嘩然輕松,互相討論此局如何如何。
界首市文化館館長王海濤介紹,界首方棋的棋盤由六六橫豎直線交叉而成,呈方形,大小以300厘米為宜。棋子分黑白兩種,兩人各持一子對弈。“由于民間百姓不尚考究,時常興致來時,就地開局,以石子、泥丸等對弈。”王海濤說,方棋的規則近40條,常用術語有“方、斜、龍”等。對弈步驟有三:布子、吃子、行子。在行子階段,將對方棋子提盡為勝。
資料圖:界首方棋比賽。 戴民 攝
“雖是鄉土棋盤,卻也內藏乾坤。”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告訴記者,久下方棋的高手對弈,至少半個時辰,才能決出勝敗,棋局行子變化萬千,其中樂趣不勝言表。
“方棋的歷史淵源,目前尚待考證,然而根據其發展軌跡推測至少有百年。”王海濤說,對弈方棋,布子構思,不僅能增思益智;而且棋局攻守變化,深富哲理,有助于修心養性。該棋棋具可簡可繁,可精致亦可粗樸,在過去鄉村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該棋廣受民眾歡迎,村頭巷尾,田間地頭常見三五之人的棋場。遺憾的是,隨著現在娛樂項目日益增多,這項鄉土游戲,逐漸消逝,青少年所知者了了。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方棋技藝,2012年,界首方棋被列入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后,該市先后舉行數屆方棋競賽,引導人們關注。(作者 劉浩)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于偉國唐登杰到福建中醫藥大學調研:努力建設2018-11-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