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浩瀚,孕育了華夏五千年文明;文明璀璨,大江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勝枚舉。
記者近日行走重慶市巫山縣、湖北省秭歸縣,地方雖然不大,文化氛圍卻足夠濃。通過采訪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記者感受到這些長江沿岸傳承人對于文化的堅守。
劉伯枝:在質疑中前行
重慶市巫山縣的劉伯枝是“巫音”市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巫音”傳承譜系的第64代傳人。
“巫音”又稱“神歌”,發源于長江三峽巴楚之地。它集祈福、表演、祭祀于一體,是流傳于巫山民間的一種傳統祭祀音樂,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劉伯枝自十幾歲就開始學習“巫音”。為保護“巫音”這一民間傳統祭祀音樂不至失傳,2013年巫山文化部門成功申報“巫音”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抹去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內容,保留了以“巫音”為主、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的值得傳承和保護的內容。
同時,巫山縣有關方面也努力將“巫音”打造成巫山旅游傳統文化的新名片,進而使“巫音”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又開始認同‘巫音’文化,這是人們寄托美好夙愿的一種方式。”“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劉伯枝說,這與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陳嗣紅:把傳統手工堅持下去
重慶市巫山縣的陳嗣紅是巫山梨膏縣級非遺傳承人。
陳嗣紅告訴中新社記者,巫山自古因盛產梨而得名“梨鄉”,巫山梨膏因其止咳潤肺等顯著食療作用,自民國時期逐漸名聲遠揚。
陳嗣紅父親是巫山梨膏的受益者。“小時候,父親患上了嚴重的支氣管炎,咳嗽得厲害。”陳嗣紅說,當年在供銷社工作的哥哥,用半個月的工資買了梨膏回家。在梨膏的滋潤下,父親的咽喉輕松很多。
后來,作為巫山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的陳嗣紅負責收集整理巫山傳統美食,梨膏成為其重點收集整理對象之一。
陳嗣紅查閱縣志、歷代名人有關巫山梨詩句、在典籍中尋找巫山梨膏的蛛絲馬跡、在民間尋找梨膏制作技藝人物……對梨膏了解漸深的陳嗣紅隨即拜師,開始學習梨膏熬制技藝。
“要堅持做傳統手工,把梨膏食療作用傳承下去。”陳嗣紅說。她認為,傳承需要創新。為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食療需求,陳嗣紅廣泛調研,不斷調整梨膏熬制秘方,讓梨膏通過長江水路走出巫山,惠及各地人群。
羅留英:從小老板到文化人
湖北省秭歸縣的羅留英是薅草鑼鼓省級非遺傳承人。薅草鑼鼓又稱薅草號子,俗稱“打鬧歌”,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歌藝術形式。
迄今為止,羅留英收徒20余人,年齡從20歲到64歲不等。多年來,羅留英和徒弟們在景區演出,讓薅草鑼鼓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歡迎。
雖然不賺錢,但羅留英說很開心。“作為非遺傳承人,傳承是我的任務,也是我的責任,我要把薅草鑼鼓傳承推廣下去,這才是我的心愿。”羅留英說。(作者 馬秀秀)
責任編輯:趙睿
- 海南省級非遺項目瓊僑歌謠:唱到海外總是情2018-08-14
- 非遺傳承人柏開花:穿針引線“鎖”住民族文化2018-08-14
- 中國土鄉“非遺之花”在保護中傳承2018-08-14
- 山西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尚向斌:非遺文化亟需產業化2018-08-10
- 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2018-08-10
- 將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設計相融合 非遺苗繡可以很時尚2018-08-09
- 荊楚非遺驚艷“湖北推介會”——探訪省非遺中心幕后團隊2018-08-07
- “深山集市”讓都市消費者體驗有溫度的非遺技藝2018-08-07
- 敦煌少兒傳統文化免費培訓 孩童2小時剪出“駱駝”2018-08-07
- 第二屆‘老北京非遺趴燕京有八絕舉行 非遺技藝綻放更大舞臺2018-08-0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