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的工藝技法融入現代設計,結合竹編、銀飾、箜篌、古歌等民族元素,呈現中華服飾的風采。不久前,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上,“木真湘韻——非遺服飾秀”精彩亮相。
在靜謐悠長的恭王府,非遺服飾秀由苗族古歌演繹的愛情故事開場,經非遺成衣系列展示,以華服亮相結尾。設計師王曉琳表示,希望從傳統的民族紋樣里提取精髓,通過現代化的表現手法來使傳統服飾煥發新的活力。
2016年3月,在文化部、湖南省文化廳的支持下,王曉琳等人成立了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立足于湘西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工作站將傳統工藝振興作為非遺保護傳承與現代時尚生活相結合的重點,在加快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促進傳統工藝產、學、研結合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湘西苗繡非遺,王曉琳帶領設計團隊兩年來在湘西深入考察、收集、整理非遺苗繡作品和技藝,尋找幾近失傳的各種苗繡繡法,如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等。
王曉琳說,她在調研中看到了粗布底子上繡制的具有濃郁鄉間特色的動物和花卉圖案。這些作品手法質樸、色彩鮮艷,在多霧、冷綠色調的湘西山間,顯得十分亮麗。“沒想到湘西當地百姓能設計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美到令人窒息。”
調研結束后,王曉琳團隊將照片、材料、銀飾、當地服裝進行再分析,從中找出湘西苗族服飾特色紋樣,再進行提煉加工,融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打造出非遺秀服裝。在設計中,王曉琳的原則是,第一眼要讓人看出湘西元素,再一眼要看出現代設計感。
這場結合了非遺和時尚的視覺盛宴,將沉寂的非遺文化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傳承傳播,將民族服飾融入生活、變為流行,讓傳承人通過自己的手藝達到以非遺養非遺的目的。服飾秀包含了“讓爸媽回家”、蠟染、水墨、盛世經典、紅鸞天喜、傾國傾城、非凡匠心、蝶寶8個系列,其中,“讓爸媽回家”系列展示扶貧成果,尤其令人關注。2017年8月,湖南省文化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木真了公司在花垣縣排吾鄉建立的“讓媽媽回家”項目示范點,通過培訓繡娘,讓繡娘在家門口完成訂單、就業增收,實現了精準扶貧、精神脫貧。目前,該項目已被列為精準扶貧示范點,培養了百余名繡娘,帶動了當地千名繡娘。
王曉琳說,“我們做非遺秀是想讓有著鮮明民族性的花樣、圖式、色彩為大家所接受,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非遺,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趙睿
- 海南省級非遺項目瓊僑歌謠:唱到海外總是情2018-08-14
- 非遺傳承人柏開花:穿針引線“鎖”住民族文化2018-08-14
- 中國土鄉“非遺之花”在保護中傳承2018-08-14
- 山西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尚向斌:非遺文化亟需產業化2018-08-10
- 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2018-08-10
- 荊楚非遺驚艷“湖北推介會”——探訪省非遺中心幕后團隊2018-08-07
- “深山集市”讓都市消費者體驗有溫度的非遺技藝2018-08-07
- 長江小城非遺傳承人:守得云開見月明2018-08-07
- 敦煌少兒傳統文化免費培訓 孩童2小時剪出“駱駝”2018-08-07
- 第二屆‘老北京非遺趴燕京有八絕舉行 非遺技藝綻放更大舞臺2018-08-0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