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抬高點,兩眼平視,掌心朝前,同時呼氣。”8月3日,在福建永春縣五里街鎮的一條古巷內,翁公祠武術館副館長、永春白鶴拳傳承人潘瓊琪不厭其煩地糾正學員們的動作。
成立于1928年的永春翁公祠武術館不斷發展壯大,每年教授學員上百人,主要傳習永春白鶴拳。今年暑假,武館招收了30名學員,大都來自永春本地及泉州、廈門、漳州等周邊城市,其中年齡最大的34歲,最小的5歲。
“永春白鶴拳蜚聲海內外,每年有不少洋弟子慕名到武館來學習。”潘瓊琪說,他的父親潘成廟是翁公祠武術館館長,曾經到新加坡、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地教授白鶴拳。目前,翁公祠武術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和德國都成立了分館。
永春白鶴拳又名永春拳,是清康熙年間在福建發展起來的拳術之一。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白鶴拳已遠播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6月,永春白鶴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瑰寶。
如今,白鶴拳已經成為永春一張響亮的名片,如何傳承發展是當地政府和白鶴拳師們經常思考的問題。從2009年開始,永春縣每年都舉辦白鶴拳文化節,搭建了一個與世界各地武術愛好者進行文化交流的平臺。此外,永春縣從2010年起在全縣中小學推行永春白鶴拳操,通過體育課、早操或課間操開展活動,使永春白鶴拳在校園得到全面普及。
永春五里街鎮大羽村被譽為“中國永春白鶴拳第一村”,這里延續著“卷起褲管種田,挽起袖子練拳”的淳樸鄉風和繁盛武風,組建了一支20人的白鶴拳表演隊伍,“以武會友”的氛圍吸引了俄羅斯、英國等國家的武學同道前來尋根、交流。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潘瓊琪說,隨著白鶴拳的聲名遠播,越來越多武術愛好者前來永春學拳、觀光、游玩,相信永春白鶴拳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