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非遺傳承人柏開花。 路遙 攝
圖為柏開花現場展示蒙古族刺繡奧日雅瑪拉。 路遙 攝
圖為柏開花現場展示蒙古族刺繡奧日雅瑪拉。 路遙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3日電 題:非遺傳承人柏開花:穿針引線“鎖”住民族文化
作者張林虎 賈榮樂
“要想把奧日雅瑪拉做大做強,就得把它做出特色,讓更多人了解蒙古族刺繡。”說起奧日雅瑪拉的發展之路,66歲的柏開花侃侃而談。
連日來,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文化博覽會上興安盟展館的一角,一位老人身著素色衣裙,她的領口與袖口處,均有紅藍條紋裝飾,胸口有蒙語文字的刺繡,她就是蒙古族刺繡奧日雅瑪拉非遺傳承人柏開花。
奧日雅瑪拉刺繡(漢語為“圈繡”)是一種立體感強、美觀大氣而且結實耐用的刺繡方法。據柏開花介紹,她的家族自元代起就世襲傳承這一蒙古族傳統技藝。
關于奧日雅瑪拉刺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牧人放牧歸來,妻子在他靴子上發現一株興安薹草,便好奇地把前部螺旋狀、后部針尖狀的卷草拔下來仔細查看。“好你個卷草,竟敢嘲笑我給丈夫做的靴子不結實,那我就按照你的形狀把你繡上去。”
柏開花在研究與實踐嘗試中便將薹草定義為奧日雅瑪拉的圖騰,為其圈定文化內涵。“薹草象征著奧日雅瑪拉,這就形成獨特的蒙古族刺繡。”
10歲開始接觸刺繡的柏開花,直到56歲才意識到奧日雅瑪拉的重要性,“這是蒙古族在元代以后累積而成的刺繡經驗,不同于中國傳統門類的刺繡,我想為它做點什么。”柏開花說。
因幼時起隨母親學習刺繡、制鞋、服裝裁剪等,柏開花在刺繡方面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借著兒時對奧日雅瑪拉刺繡的學習熱情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柏開花退休后開辦奧日雅瑪拉刺繡社團傳授技藝,把小時候的刺繡和傳統服飾變成退休后的創業路。
2011年蒙古族奧日雅瑪拉刺繡技藝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批準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2014年柏開花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奧日雅瑪拉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柏開花不僅傳承了民族這門古老的技藝,而且不斷創新,為奧日雅瑪拉融入了許多新的創意元素。她的團隊在傳統單軌繡繡法上,創新了螺紋繡、書法繡等多種技法,從多層次、多方面挖掘承載物件。“在原始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才能讓這個產業做大做強,讓古老的蒙古族刺繡走向世界,但也要保留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技藝。”
柏開花坦言,目前最困難的就是傳承人無以保障。為此,她選擇了愛好刺繡的二女兒,同時也探索著解決之道。“首先通過與蒙古族學校合作,將蒙古族刺繡帶入課堂;吸收牧區困難家庭主婦培養傳承人,針對優秀作品給予高價回收,緩解她們的經濟壓力;同時采用電商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年過花甲的柏開花指尖上繡動生活的五彩,針線穿引中鎖住民族的文化。在內蒙古廣袤的草原上,柏開花讓蒙古族刺繡奧日雅瑪拉日漸進入公眾視野,躋身中國刺繡一隅之地。
責任編輯:趙睿
- 海南省級非遺項目瓊僑歌謠:唱到海外總是情2018-08-14
- 中國土鄉“非遺之花”在保護中傳承2018-08-14
- 山西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尚向斌:非遺文化亟需產業化2018-08-10
- 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2018-08-10
- 將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設計相融合 非遺苗繡可以很時尚2018-08-09
- 荊楚非遺驚艷“湖北推介會”——探訪省非遺中心幕后團隊2018-08-07
- “深山集市”讓都市消費者體驗有溫度的非遺技藝2018-08-07
- 長江小城非遺傳承人:守得云開見月明2018-08-07
- 敦煌少兒傳統文化免費培訓 孩童2小時剪出“駱駝”2018-08-07
- 第二屆‘老北京非遺趴燕京有八絕舉行 非遺技藝綻放更大舞臺2018-08-0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