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鵲橋”上拍照。 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攝
東南網8月17日訊(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文/圖)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弘揚七夕節文化傳統,展現福建地方特色的氣息節日文化。今日下午,福建民俗博物館在三坊七巷行了“星漢璀璨映民俗,七夕同慶鵲橋情”系列活動。
本次活動緊密結合福建民俗博物館的民俗文化特色,以動態展示與靜態展覽有機結合,綜合呈現一場帶有傳統節日特色的“雅集”盛會。
“好哇…”,剛進入福建民俗博物館,就傳來了一陣陣用福州方言發出的喝彩,原來這里正舉辦著一場傳統“婚禮”,而這場婚禮不在于新郎和新娘,而是四個喜氣洋洋的喜娘,她們用福州方言唱出對仗工整的賀詞,再配合賓客的喝彩聲,以此來給予新人最美好的祝福。
據了解,在福州十邑的傳統婚禮中,喜娘是一種職業,它以特有的喜慶形式和喜劇角色,成為傳統婚禮的組織策劃者、創新傳承者,是傳統婚禮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
福建民俗博物院館長朱方芳告訴記者,之所以在七夕節舉辦這場特殊的婚禮,是因為“喜娘習俗”是福州特有,而且剛剛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喜娘習俗”可以讓游客們感受福州的獨特婚嫁習俗,也能喚醒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
帶有“喜娘習俗”的“婚禮”現場。 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攝
除此之外,福建省歷史上還擁有眾多的節俗傳承,包括:七夕乞巧、魁星求才、分豆結緣、浚井、拜七娘媽等。在七夕文化展示區,通過圖片長卷展和實物展的方式,綜合呈現福建地區的傳統七夕習俗,引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原來福建還有這么多七夕的習俗。”來自山東的游客吳先生贊嘆道,“我們應該要把這些習俗再撿起來,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忘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市民在七夕文化展示區駐足觀看。 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攝
七夕乞巧歷來是傳統七夕節的重中之重,古時女子會在七夕之夜設下香案,向織女祈求自己也能擁有靈巧的雙手,也祈求自己尋找到自己的愛情和幸福,所以七夕節對女子來說是最重要的節日。
此次活動上,福建民俗博物館在花廳假山處舉行了一場唯美的乞巧主題文化展示,以古代女子祭祀織女星的文化展示為主要內容,融合歌舞、閩南七娘亭等文化元素,綜合呈現最唯美的七夕乞巧習俗。
“七仙女”正在進行祭星拜月儀式。 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攝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一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意思是說,漢代的少女常常于農歷七月七日晚上在開襟樓上,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七孔針對月穿針引線,當時人們紛紛效仿。
我們看到,還有許多人聚集在互動體驗區,原來他們在體驗針橋賽巧、莫離引線、七巧同心、巧思錦盒等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游戲,這些游戲活動借用傳統七夕節日中少女們的針線“玩法”,讓現場參與者層層過關,借此讓市民感受傳統節俗的魅力。
市民張女士認為,當來自西方“玫瑰花、巧克力、燭光晚餐”成了情人節三大甜蜜法寶時,中國的傳統情人節要怎么過,成了許多人心頭的疑問,通過這些游戲才發現,其實傳統的情人節才是最有趣的情人節。
市民在體驗“莫離引線”等游戲活動。 東南網記者 繆志濤 攝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蘇劇《國鼎魂》晉京首演講述“國寶護寶人”的2018-08-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