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開幕式現場人山人海,氣氛熱烈。中國青年網記者 葉婉瑩攝
8月11日(農歷七月初一),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盛大開幕。本屆節會以“傳承乞巧文化·助推精準脫貧”為主題,全面展示了隴南傳承千年的乞巧文化以及其在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沙馬拉毅在致辭中表示,西和乞巧節作為一項厚重的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中華女性傳統美德和可貴的人文精神。希望通過乞巧女兒節節會的舉辦,讓人們從中感悟中華民族人文精神之美好,吸取中華傳統美德之精華,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中國人的心、鑄造中國人的魂,引領大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蘭靜指出,西和乞巧習俗充分表達了西和女兒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對光明未來的祝福,展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他希望當地在舉辦乞巧女兒節宣傳和推廣傳統文化的同時,扎實做好乞巧文化的挖掘、整理與保護工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更大的成績。
“乞巧女兒們在發展致富產業、促進社會和諧等各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中共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強調,傳承乞巧文化,不僅有利于光大中國女性勤勞賢慧、淳樸善良等傳統美德,更是樹立文化自覺、促進文化自強,凝聚脫貧攻堅強大精神動力的實際舉措和努力創造幸福和諧美好明天的現實需要。
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畢淑敏認為,如果說乞巧活動是一所女子的大學堂,那么“巧娘娘”則是一位博士生導師,千百年來教誨女子基本的道德和生活的技能,在她們心中埋下對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希望隴南的女性們在乞巧文化的熏陶下,將中華女性傳統美德與新時代女性的強大精神境界相結合,再造新時代女兒的輝煌篇章。
據悉,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傳于甘肅隴南西和縣、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西和乞巧(七夕)”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乞巧活動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經七天八夜。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姑娘們以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滿。因參加者多為待字閨中的年輕女子,故乞巧節在當地也被稱為“女兒節”。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甘肅臨夏:磚雕產業助力“非遺+扶貧”2018-08-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