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王春發工作室看到青釉伎樂紋扁壺的修復前后對比圖,一堆殘存的碎片在修復后,煥發出新生命力。
中新網濟南8月21日電(孫宏瑗)身穿白大褂,手持刻刀,用毛筆蘸取顏料,修復瓷器原有紋飾,今年60歲的王春發是一名古陶瓷修復師,精通無痕修復,“搶救”傳統文化。
記者8月21日走進王春發的工作室,他正在桌前修復脫色瓷器,手旁化學試劑瓶、顏料瓶成排分布,瓷器碎片分類堆疊。作為濟南市級非遺項目古陶瓷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春發已從事古陶瓷修復20余年。
古陶瓷修復主要包括試平、試色、手繪、點染、摳紋飾、仿釉、按花、點睛等10道繁雜工序。
“人生病需要醫治,陶瓷‘生病’需要修復。”王春發告訴記者,每件文物都需經“望聞問切”之后,才能“對癥下藥”。修復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天衣無縫”,看不出任何殘損和修復痕跡。
據王春發介紹,在整個文物修復行業中,古陶瓷修復難度大、含金量高,主要包括試平、試色、手繪、點染、摳紋飾、仿釉、按花、點睛等10道繁雜工序。古陶瓷修復師需掌握美術、歷史、文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知識。
陶瓷是中國的國粹,王春發介紹說,古陶瓷修復技藝在中國古陶瓷成為藝術欣賞品時應運而生。“它們經歲月打磨后變得傷痕累累,如果不修復,將不被重視。古陶瓷修復師恢復其風貌及觀賞價值的同時,也是在搶救和修復傳統文化。”
2008年,有人拿價值超4000萬人民幣的三件古陶瓷找到王春發。瓷器此前已被修過,但效果極不理想。王春發用不足一個月時間將“毫無破綻”的三件瓷器交回主人手里。瓷器經拍賣后,價格翻了一番。
作為濟南市級非遺項目古陶瓷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春發已從事古陶瓷修復20余年。
記者在王春發工作室看到青釉伎樂紋扁壺的修復前后對比圖,一堆殘存的碎片在修復后,煥發出新生命力。王春發介紹說,當時,殘存碎片已無法拼湊成一個完整的瓷器。他用從各地搜羅而來與之相匹配的古陶瓷碎片,運用多道工序,將其修復為現有狀態。“修復后的陶瓷不但恢復了原貌,而且能長期保持不變色。”
王春發說,全國精通古陶瓷無痕修復的人屈指可數。“沒有競爭,行業就不能進步。”他希望古陶瓷修復行業能出現更多能人巧匠,以此來推動行業發展。
圖為王春發修復古陶瓷使用的工具。
“這項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王春發表示,先前曾有不少年輕人過來求學,但大多數人堅持不到3個月就放棄,他稱其為“100天現象”。王春發認為,做古陶瓷無痕修復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修復古陶瓷需要進入到“修復狀態”才能找到感覺,才能和需要修復的古陶瓷對上話,這樣才會樂在其中,也才能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譜師”傳承“木活字”:最大的心愿是后繼有2018-08-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