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朝陽鎮(zhèn),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右)在指導(dǎo)徒弟修胎。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馬腿上的肌肉線條不僅要流暢,更要符合馬腿發(fā)力的狀態(tài)。”在河南省孟津縣南石山村高水旺藝術(shù)館,董軍安正在打磨三彩馬,從早上8點開始,他對著一條馬腿打磨了兩個小時。
“高大師非常挑剔,任何小毛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53歲的董軍安是南石山村附近的農(nóng)民,盡管已有30余年三彩馬制作經(jīng)驗,但是提起“高大師”,他依然佩服。他口中的“高大師”正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
記者很快見識了高水旺的“挑剔”。只見他走進作坊,圍著三彩馬細細端詳,“眼睛不對,眼珠要往前看,而不是看兩邊。”隨即,他拿起刻刀,順著三彩馬的朝向從后往前發(fā)力,在三彩馬的眼珠上輕輕一推,眼珠的方向正了。“點睛很重要,眼神對了,馬的神氣才能出來。”他解釋道。
高水旺是土生土長的南石山村人,上世紀初,距洛陽20多公里的南石山村就興起燒制唐三彩的熱潮。“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高水旺說。1980年,高水旺高中畢業(yè),在家務(wù)農(nóng),農(nóng)閑時就鉆研唐三彩燒制技藝。7年后,他燒制出第一件自己滿意的唐三彩作品。
“有些人急功近利,只想趁著市場火熱賺快錢。”董軍安說,上世紀90年代初,僅南石山村就有100多家唐三彩作坊,但延續(xù)至今的不多。不管市場如何變化,“高水旺”這塊招牌長盛不衰。
一個小時過去了,董軍安的馬眼睛雕琢完畢。高水旺又來了,“不親自把關(guān),高大師不放心。”董軍安說。這次,高水旺又挑出了毛病,“眉骨要高一點,眼眶的紋理要勾勒出來。”
董軍安揉搓小泥塊,再次在馬眼睛的位置不斷“折騰”,拇指大的地方,他反復(fù)修飾了數(shù)百次。“當徒弟必須得虛心,燒制唐三彩,沒有20年苦功出不了師,有些年輕人嫌臟,嫌累,嫌賺錢少,很難靜下心來學(xué)。”董軍安說。
說話間,高水旺又來了,他對著三彩馬仔細打量,“眼珠不能掉出來,不是瞪大眼睛馬就有神采。”高水旺蹲下身來,開始對馬眼睛進行新一輪修飾。
此時已過中午12點,高水旺下午還要趕赴外地,他的合伙人田申申不斷催促。高水旺雙眼盯著馬眼睛,手中刻刀運轉(zhuǎn)飛快,絲毫不受外界影響,只是額頭不斷冒汗。
近半個小時后,三彩馬的左眼終于做好了,高水旺放下刻刀,準備出門。走到門口,他還回頭叮囑董軍安要把三彩馬的右眼調(diào)整好。
高水旺今年已經(jīng)60歲,30余年來,經(jīng)他指點的唐三彩匠人有數(shù)百人,但他說稱得上弟子的不過兩手之數(shù)。他對唐三彩的傳承有些憂心,“很多人守不住匠心。”
責(zé)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青海門源發(fā)現(xiàn)一處摩崖石刻藏經(jīng) 專家建議盡快2018-08-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