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玉環市民主漁業專業合作社所屬的“浙玉漁11159”漁船,在歷時6天的出海捕撈作業中,共捕獲帶魚4000公斤,產值達到20萬元。
漁民喜獲豐收,靠的是一種在玉環傳承了500多年的技藝——延繩釣。因取之有道,只釣大魚不傷幼魚,這種捕撈方式成為世界公認的最佳生態捕撈方式之一。“從漁船上放出1根干線,每隔4米系1根支線,支線末端系上魚鉤和浮子,使釣鉤上的魚餌懸浮在一定深度的海水里,誘引水中的魚上鉤后起釣。”民主漁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劉敏強對此了如指掌。
但時代一直在變,技術不停更新,延繩釣的傳承也遇到了挑戰。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拖網漁船作業增多,延繩釣開始走向衰落。
為保護海洋生態,近年來,玉環市出臺專項扶持政策,發展以帶魚、鰻魚為主要漁獲物的鋼質單船釣漁船。2011年,玉環延繩釣捕撈技藝入選了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當年年底,溫嶺松門一家船廠建造的首艘新型釣船,正式下水試釣。
玉環組織非遺傳人、專業漁民等組成延繩釣帶技法研發組,對這一古老作業方式進行創新。研發組還參照釣鰻做法,改用秋刀魚作為釣帶餌料,使產量得到明顯提升。截至目前,玉環全市已發展新型釣船40艘,其中70%的鋼質單船釣漁船,從單一的釣鰻作業發展為兼作釣帶作業。“不竭澤而漁”被劉敏強這樣的當代漁民嚴格遵守。(通訊員 倪建軍 記者 沈晶晶)
責任編輯:趙睿
- 河北臨城:傳承邢窯陶瓷技藝 感受傳統非遺魅力2018-08-28
- 互聯網科技:為非遺“活”起來 傳下去添助推器2018-08-23
- 如何以“非遺”視角欣賞傳統戲劇2018-08-21
- 為非遺的當代價值傳遞、實現、增值賦能2018-08-21
- 《延禧攻略》隱藏了多少“非遺”文化2018-08-21
- 海南省級非遺項目瓊僑歌謠:唱到海外總是情2018-08-14
- 非遺傳承人柏開花:穿針引線“鎖”住民族文化2018-08-14
- 中國土鄉“非遺之花”在保護中傳承2018-08-14
- 山西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尚向斌:非遺文化亟需產業化2018-08-10
- 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2018-08-1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蘇州打造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 感受浸入式2018-08-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