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黔驛道黃平段上,當地村民牽著馬匹經過。新華社記者李驚亞攝
蜿蜒于貴州黃平縣舊州鎮至上塘鎮青杠垴的湘黔驛道黃平段筑于明代,位于群山之間的古道雖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目前仍保存有13.5公里。
人頭坡、馬槽井、下馬巖、皂角丫……走在青苔斑駁的古道上,每一個地名似乎都掩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周邊村寨至今保留著養馬的傳統,牽著馬匹在古道上運輸物品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湘黔驛道黃平段是苗疆走廊的一個組成部分。據貴州學界考證,1291年,元朝政府開通連接湖北、湖南的苗疆走廊,起自湖南常德,沿沅江進入貴州,橫穿今天貴州十幾個縣后通往云南昆明,再西行走大理經騰沖出緬甸。
湘黔驛道黃平段。新華社記者李驚亞攝
“這條走廊連接30余個縣市,是一條近3000里長,約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貴州大學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志強說。苗疆走廊開通之后,不僅曾是連接中原與西南邊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古代進出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陸路國際通道。
據貴州大學所做的田野調查顯示,苗疆走廊古道在現今貴州的凱里、黃平、施秉、鎮遠、玉屏等地仍依稀可見,明清兩代的漢民族屯堡、關隘、廟宇、墓葬、會館、橋梁等文物仍有較多留存。
苗疆走廊出現后,沿線隨之興起一批城鎮,黃平縣就是其中之一。據黃平縣旅游局局長吳濤介紹,初步摸底統計,目前,縣域境內有約40公里的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道,包括30多座古橋、2座驛站、2個碼頭,已展開修建性保護。
而距離施秉縣城30多公里的雙井鎮龍塘苗寨,雖地處苗嶺深處,但漫步在寨子里,卻隨處可見徽派老建筑與苗族木質結構房屋交錯坐落。數百年前沿苗疆走廊南下的漢人,通婚后在這里定居繁衍,為子孫留下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苗疆走廊是一條活態的走廊。”楊志強說。沿線世代居住著漢、苗、侗、布依等20多個民族,依附于苗疆走廊的傳說、神話、民間故事、民間工藝、繪畫、舞蹈、音樂等非物質民間文化傳統,至今仍在這一區域少數民族及其輻射區域中鮮活傳承。
施秉縣苗學愛好者吳安明調查了全縣100多個村寨,收集了大量關于苗疆走廊的文字、影像資料。“在施秉縣,有很多苗族和漢族交融的文化,比如安葬民俗就受到漢族影響,很多苗族群眾基本不會說漢話,但是唱山歌卻是用漢語唱的。”吳安明說。
施秉縣雙井鎮龍塘苗寨里的苗族老人。新華社記者李驚亞攝
200多年前,漢族民間木偶戲通過苗疆走廊傳入貴州石阡縣,很快被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掌握,唱誦語言采用石阡方言,故事情節、詞格、唱腔等受到當地儺堂戲、花燈、山歌等影響,其余如班社組織、授藝傳承、服裝道具等主體部分依然沿襲漢族木偶戲傳統。
“苗疆走廊實際上也是一條文化通道,在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中,生發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內容特質和文化認同。”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授張應華說。
扎根在溝谷縱橫、溪河交錯的西南山區中的苗疆走廊,是數百年前中原通往西南的“高速公路”,而近代以來的抗戰公路、三線建設工程等,以及當下開鑿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不少也是在這條走廊的古道基礎之上修建,成為西南溝通東南沿海的快速通道。
“苗疆走廊具有深厚的軍事、政治底蘊和多彩的文化價值,建議盡快搶救沿線一些瀕臨消失的古跡,同時,通過梯次開發、旅游帶動等方式推進走廊經濟發展,使這條歷史上的‘國家高速公路’在當下發揮更多的現實價值。”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石茂明說。(記者李驚亞)
責任編輯:趙睿
- 非遺圓桌:當技藝“老去”2018-05-10
- 西江“苗王”唐守成:用樸素的堅守傳承苗族文化2018-02-22
- 苗族蠟染“獨臂”傳承人:民族工藝啥時都不會過時2017-09-25
- 非遺瑰寶——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族的智慧結晶!2017-09-22
- 丹寨蠟染——古技藝+新理念創作時代新產品2017-09-22
- 2016年中國·雷山苗年盛大啟幕2016-11-05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泉州金魚巷引入南音常態化公益演出點2018-09-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