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一種理念引領城市轉型發展
正是夏收時節,在莆田涵江區三八片的千里沃野上,記者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掛滿稻稈,村民們正在忙著收割水稻,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三八片農田地處木蘭溪下游,耕地面積3800多畝,木蘭溪水經此入海。“昔日旱澇地變成今日豐產田。”從事農業工作30多年的莆田市涵江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蔡秋英如此感慨。
蔡秋英說,木蘭溪治理前,由于地勢低洼,碰上雨季,上游來水量大,加上海水倒灌,農田年年被淹,種的水稻經常顆粒無收。治理后,附近的白塘湖調蓄水平提高,旱時灌溉,汛時泄洪,水稻產量不斷提高,畝產量由以前的700多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100多斤。
木蘭溪治理后,425平方公里的下游南北洋平原地區,農業灌溉全年有保障,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目前莆田糧食產量每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旱地變良田,每畝耕地效益從2000元升至7000元。同時,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業企業。
“木蘭溪流域上游構筑保護、治理、修復、法規四道防線,下游連通河湖水系,保護生態濕地,建設生態綠心。”林寶金說,木蘭溪治理將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一泓清水惠民生”。
林寶金所說的生態綠心,位于莆田市城市發展核心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木蘭溪從綠心中間穿流而過,北邊五山環繞、四水相依,為荔林水鄉風貌,南邊則以田園鄉村為主,空間開闊。
從高處俯瞰,荔枝林蒼翠欲滴。僅“綠心”中的綬溪公園片區就保留著兩千畝上萬株荔枝樹,被人們稱為“城市的綠肺”。
“生態綠心建設,匯集了水脈、綠脈和文脈。以木蘭溪為軸線,以莆田天然形成的水系和特色人文為基底,均衡中心城區生態空間布局,重新雕塑城市生態功能,拉近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把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李建輝說。
莆田市荔城區因荔樹滿城而得名。在城市建設中,出現了房地產與荔枝樹開發爭地的問題,有人建議將現有6000畝荔枝林砍掉。
莆田市的決策者認為,荔枝樹承載的是城市的傳統,是城市的綠源,產業規劃要在保護好這6000畝荔枝林的前提下進行,為市民和子孫后代留一片綠蔭。
生態優先,既要善于“取”,更要勇于“舍”。莆田市曾面臨這樣一道選擇題:一個投資260億元林漿紙的外資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稅收30億元。但項目投產后每天約需40萬噸淡水、排放污水約35萬噸,考慮到環境承載力,莆田市毅然放棄了這個“誘人”的項目。
為保護生態,莆田市主動“調向”,明確綠色發展導向,推動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筑6個千億元產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4個500億元產業,華佳彩高新技術面板、華峰新材料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建設、竣工投產,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位于莆田涵江區的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年產能150萬噸,位居亞洲第一。在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的能源控制中心里,幾名監控人員正在通過電腦實時監控全廠區的能源消耗情況,用水、用電情況一目了然。
“絕不浪費一滴水,努力不讓一滴污水排入木蘭溪。”公司技術經理劉志泉告訴記者,公司目前全方位降低水耗,把生產過程中的一些低品質水進行回收,循環使用,每天可回收利用約1850噸水。
“樹立新發展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藍綠’比重。‘十三五’期間,莆田將繼續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生態提升工程,逐步構建防洪安全、排澇通暢、防潮蓄淡、水系連通、河網生態、環境優美的系統工程,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造福人民。”林寶金說。
歷經千年的木蘭陂,如今已經建成為風光優美的親水公園,治水先賢們的雕像靜靜佇立在木蘭溪畔,見證著他們曾經為之付出生命的河流,如今已經換了“脾氣”和模樣,成為造福一個流域和城市的幸福之水。
(記者 劉亢 劉詩平 涂洪長 董建國 陳弘毅)(新華社福建莆田9月20日電)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木蘭溪之變2018-09-21
- 莆田木蘭溪兩岸 將建百里風光帶 2017-03-29
- 莆田木蘭溪三江口段 常年輕度污染 2016-12-2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福建莆田木蘭溪治理紀實:“人水和諧”的生動2018-09-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