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一大早,銀川劇院的劇場里早已忙碌起來。在結束紅色歷史舞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演出后,該市為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創排的大型雜技劇《巖石上的太陽》也進入了最后的排練階段。
據悉,該劇是寧夏首部雜技劇,也是該市第一部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雜技作品。該劇以賀蘭山巖畫為主要內容,再現賀蘭山原始部落的生活場景,通過雜技劇的形式表現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該劇目將于10月1日至10月8日在銀川劇院上演,全劇時長100分鐘。
從創作到排演歷時兩年
說起這部劇的創作,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巖石上的太陽》總導演李西寧直言幾經波折。“我們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這部劇的創作,一開始的主題以常規的現代雜技為主,后來就想為何不把銀川寶貴的巖畫搬上舞臺,向全國的觀眾展現銀川的歷史文化遺跡?”為了構思劇本,李西寧和區內外專家們先后6次前往賀蘭山采風,歷經了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
采風結束后,劇本很快初步成型,不僅保留了傳統雜技精髓,還增添了許多創新的雜技項目。為了讓銀川本土雜技演員出演,李西寧決定再推遲一年上演。“既然是銀川為大慶獻禮的劇目,那全部使用本土的雜技演員就更有意義,但當時這些演員還不夠成熟,所以我們決定再等等。”
等待是為了更好的綻放,從今年5月進入正式排練后,50多位銀川本土雜技演員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對劇本的深入了解,獲得了李西寧的認可。“這些演員雖然年輕,但是特別能吃苦,這五個月每天都從早練到晚,現在整體呈現出來的效果特別棒,絕對值得觀眾進場一看。”李西寧說。
最小的演員僅9歲
9月24日上午,演員們正在排練一幕祭祀場景,他們身穿遠古時代的服裝,手持棍棒、弓箭在舞臺上手舞足蹈,同時穿插了雜技的多種表現形式,給人以驚、險、奇、難的觀賞感受。
劉雨菡是銀川藝術劇院雜技團的第六代演員,今年剛滿9歲,是《巖石上的太陽》年齡最小的演員,這也是她第一次參演雜技劇。在劇中她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是第一幕中的小巖羊,另一個是部落小孩。說起這次表演經歷,劉雨菡顯得特別興奮:“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了很多東西,很開心能演這樣的角色。”
今年23歲的林曉雨則是雜技團的第五代演員,從事雜技表演近10年,曾前往國內外表演過上千次雜技節目,這次參演《巖石上的太陽》,她直言獲益匪淺,“雜技劇融入了劇情,和普通的雜技表演有很大區別,對演員的肢體語言、表演功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這次我也是學習了很多表演方面的知識。”據了解,在進入排練前,劇組不僅邀請了專業的戲劇表演老師給演員們上課,還花了大量的時間讓演員們研讀劇本,以求更完美地呈現節目效果。
看著演員們在臺上排練,銀川藝術劇院業務副團長姚星感慨良多,自1996年進入劇團后,作為劇團的第四代演員,親眼見證了銀川雜技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現在團里80%以上的雜技演員都是我帶出來,看著他們現在有這么好的演出環境,這么好的舞臺,很為他們感到高興。這也是咱們銀川首部雜技劇,傾注了我們很多的心血。”
再現巖畫文明的美妙與神奇
不同于現代舞臺劇結合科技感、運用多媒體3D的高科技效果,《巖石上的太陽》更多地呈現了純粹的賀蘭山遠古文明,從演員的服裝、舞臺布景、劇目音樂,到各種狩獵、放牧、祈禱祭祀的生產生活場景,都完整再現了巖畫文明的美妙與神奇。
“石頭無語,巖畫有聲。希望通過我們藝術的呈現,將這些文化遺產傳播到世界各地去。”李西寧介紹,將力爭把《巖石上的太陽》打造成銀川的精品劇目,今后到全國各地開展巡演,向全國的觀眾展示巖畫文明。
據悉,該雜技劇以雜技藝術為本體,在保留《轉花碟》《軟功造型》《蹬人》《吊環》《綢吊》《轉動地圈》等經典雜技技巧的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
銀川藝術劇院副總經理、《巖石上的太陽》副總導演張曉紅介紹,在音樂、舞美、服裝、燈光等綜合藝術門類的處理上,劇組重點研究了歷史依托與藝術創作的關系,戲劇推動與雜技本體的關系,民族風格與世界語言的關系。張曉紅說:“既要還原新石器時代的神秘,又要保持藝術想象的豐滿充沛;既要講述起伏跌宕的故事,又要創新雜技敘事的手段;既要有賀蘭山地域的特質元素,又要有時代美學的色彩。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嘗試。”(記者梁小雨)
責任編輯:趙睿
- 大型原創雜技劇《絲路彩虹》閃耀漳州開發區2018-07-26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西藏對藏族傳統雕塑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 提升2018-09-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