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再次成為新聞里中的主角。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越來越熱,山西是“非遺”大省,如何正確認識“非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更對山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遺”從生活中來,與生活密切相關。“非遺”不僅包括了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還包括統技藝、醫藥和歷法等,總的來說,“非遺”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作為“非遺”大省,山西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生活在三晉大地上的先民們的生活印記,目前山西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116項,保護單位168個,位列全國第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印證了山西在人類史、地質史、宗教史、建筑史、商業史和民俗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非遺”從生活中來,就要到生活中去。對于“非遺”來說,應用是最好的傳承。近年來,山西的“非遺”離群眾生活越來越近,非遺文化展示場館遍布全省各地,傳習所等非遺宣傳展示陣地遍地開花,這些場所已經成為展示地方文化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也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僅要到生活中去,“非遺”更要到市場上去,我們應該看到,山西“非遺”豐富多樣,有許多具有產業發展基礎和產業發展空間。以非遺項目打鐵花為例,這兩年山西不少景區引進了打鐵花非遺表演,非常火爆,不僅實現了保護和傳承,更初步實現了市場化產業化的目標,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又比如,該省山河醋業在國家級貧困縣和順縣投資1.2億,建設年產值1億的手工老陳醋園區,既傳承了有400年歷史的“德盛昌”老陳醋古法釀制技藝,又通過扶持農戶種植和提供就業崗位,直接帶動周邊10個鄉鎮的經濟發展。振興傳統工藝和扶貧工作相結合,也為“非遺”走向市場做了新的嘗試。
總的來說,山西“非遺”仍呈現資源富集與市場落后并存的現狀,“非遺”項目普遍存在觀光性、互動性、故事性不強等問題,多數停留在保護、研究、宣傳和傳承層面,不少“非遺”原生地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任務還很艱巨,“非遺”市場化產業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強烈的現實需求。
要走向市場,市場意識最為關鍵。要讓更多“非遺”進入市場,激活這些“非遺”的市場價值,就要求相關部門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樹立市場意識,重新發現和認識“非遺”資源的市場潛力,要保護和開發并重,傳承和市場共贏,構建豐富的“非遺”產品體系。
對于“非遺”資源種類眾多的山西來說,走向市場將會是更多“非遺”的終極選擇,“前方的路不好走”,卻也足夠精彩。(侯津剛)
責任編輯:趙睿
- 紹興舉辦二十四節氣非遺主題系列展 非遺文化融入生活2018-09-27
- 廈門集美: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2018-09-27
- 西藏對藏族傳統雕塑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 提升美學素養2018-09-26
- 非遺保護13載 傳統智慧如何注入新活力2018-09-26
- 省市政協開展提案聯合督辦 圍繞非遺保護與傳承獻策2018-09-21
- 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學生感受中秋傳統文化2018-09-20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泉州多個代表節目精彩亮相2018-09-20
-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非遺扶貧“扶智”更“扶志”2018-09-18
- 非遺傳承——手工李氏月餅2018-09-18
-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非遺扶貧“扶智”更“扶志”2018-09-18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第二屆建窯建盞文化博覽會展名瓷風采2018-09-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