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遺·美好生活”2018年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曲藝晚會、“大美長治·品質城區”文化藝術節之精品民樂曲藝展演、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北方鼓曲)長治分賽場……近段時間,山西省長治市曲藝文化活動層出不窮,質量高且影響大。可以說,曲藝已經融入長治人的日常生活中,傳承有序。
全民參與,曲藝深入人們生活
山西省長治市曲藝資源豐富,擁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長子鼓書、武鄉琴書、沁州三弦書、屯留道情等地方特色鮮明的30多個民間曲藝曲種,遍布全市13個縣(市、區),長治人愛聽書早已成為一種習俗。每逢節日、古廟會、開業和紀念慶典,曲藝演出必不可少,人們就連家中蓋房、孩子滿月也要把曲藝隊請來,演上三天兩夜。
如今在長治市更是到處活躍著曲藝人的身影。據長治市委宣傳部文藝科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市有民間文藝演出團體292家,從業人員6830人,其中僅長子縣就有60支長子鼓書隊,長子鼓書表演者2000余人。更涌現出長治縣潞安大鼓智燕說唱藝術團、襄垣鼓書張俊華說唱藝術團、長子鼓書引紅曲藝演出公司、武鄉琴書曲藝隊、沁州三弦書盲人說唱團等曲藝演出團體。“全市上下的廣泛參與為長治曲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舉辦和參與大型比賽和展演之余,我們會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曲藝更加深入人們的生活。”
在長治縣,今年1月11日掛牌的非遺小劇場不斷增加曲藝非遺項目的演出,現在每天演出2場,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曲藝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截至目前,非遺小劇場已演出450余場,觀演人數達7萬人次。
在長子縣,“多彩非遺·美好生活”2018年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曲藝晚會,19個節目200多名演員參加,來自長治各地的眾多曲藝非遺傳承人參與表演,網絡直播晚會觀看人數超過3萬。
在襄垣縣,悄然興起傳統“曲藝茶館”的演出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閑暇時,走進位于縣北的“星光社”,喝一碗清茶、聽兩段相聲,成為一種新時尚。
長子鼓書傳承人劉引紅欣慰地表示,不僅上了年紀的人喜歡看曲藝,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了“曲藝圈”,呈現全民愛聽、全民參與的良好態勢。
政策保障,多方發力助推發展
近年來,長治市依托豐富的曲藝資源,逐漸探索形成了政府扶持、民間發力、精品引領、市場搞活的工作模式,成果豐碩。沁縣、長治縣先后被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2015年,長治市獲得全國首個“中國曲藝名城”稱號,并成功舉辦了4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
為給曲藝發展營造更好的大環境,長治市委、市政府將發展繁榮長治曲藝納入《長治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并出臺曲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民間各類曲藝曲種在組織、財力、物力上給予傾斜;同時劃撥專項資金對瀕臨失傳的曲種進行扶持保護,對60歲以上民間藝人實施文化低保,給予每場周末大劇院曲藝專場、惠民曲目展演、文藝下鄉一定補貼,以政策保障曲藝持續發展。
為延續曲藝血脈,長治市建立了全市統一管理、統一運行的地方曲種數據庫,編輯出版了“長治曲藝叢書”《長治曲藝概述》《長治曲藝音樂》《長治曲藝畫冊》等地方曲藝文獻,并計劃建設長治曲藝博物館,以對各類曲種資源進行完整留存和保護。此外,長治市還在長治學院、長治藝術學校、長子戲劇學校等學校舉辦曲藝藝術“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在中小學專門開設曲藝培訓班,由曲藝老藝人擔任輔導員,每周進行教學演示。
同時,長治市實施曲藝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培訓、比賽、展演、研討等活動,為曲藝人才的成長和進步提供了廣闊平臺,涌現出暴玉喜、劉引紅、王海燕、常惠斌等一大批曲藝創作和表演人才。在編排上黨落子新編現代戲《第一書記》時,暴玉喜數次深入基層,用一年時間對劇本反復打磨。“對曲藝的熱愛是動力,針對創作者的培養保障政策,真正讓我沒了后顧之憂,可以全心創作。”暴玉喜說。
產業扶貧,曲藝帶動增收致富
長治市長子縣的長子鼓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如今長子鼓書已逐漸成為長子縣的支柱性文化產業。“長子鼓書產業化的成功讓許多貧困戶如今都脫了貧。現在,全縣僅長子鼓書說唱的年收入就達900多萬元,有的曲藝隊年收入在40萬元以上,成功帶動大批村民增收致富。”長子縣委書記李國強說。
長治市沁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州三弦書。2009年以來,為成為文化強縣,讓文化助力百姓脫貧致富,沁縣以“沁州書會”為平臺,打造沁縣曲藝文化品牌,組建了沁縣曲藝家協會和曲藝創作基地,先后發展國家及省、市等曲協會員百余名。沁縣冊村鎮西寨村村民李喜妹過去以種地為生,如今“沁州書會”提升了沁州三弦書的知名度,農閑之余的她也開始頻頻受邀參加各類慶典等活動表演。“每年能增收3000元左右,村里好多婦女都來向我打聽,問她們那個年紀學習還趕不趕得上。”李喜妹笑著說。
長治各地打造的曲藝產業和品牌擴大了長治曲藝的影響,拉動了一方經濟。對于曲藝的未來發展,長治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想要借助長治市擁有的曲藝資源,策劃和舉辦大型節慶、紀念等活動,通過參加全國、全省旅游展會、設立免費旅游日等,將曲藝文化與旅游相結合,讓曲藝文化產業帶動旅游,用旅游來傳播曲藝文化,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更多的貧困村民能因此受益。”(記者楊淵郭志清)
責任編輯:趙睿
- 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斗蟋蟀器具傳承民間文化2018-10-15
- 匠心傳承坭興陶文化2018-10-15
- 連城四堡: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2018-10-12
- 天津非遺項目連臺本戲傳承人劉榮升:讓京劇越唱越紅2018-10-12
- 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微縮四合院充滿“蘭州味道”2018-10-12
- 小小的雕版大大的學問 非遺已融入百姓生活2018-10-12
- 大美非遺造物節添彩2018年北京國際設計周2018-10-11
- 浙江德清非遺傳承人:捐贈斗蟋蟀器具 傳承民間文化2018-10-10
- 國慶長假 乾州古城非遺文化展演人氣旺2018-10-10
- 吉首市新增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8-10-1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國家大劇院“歌唱北京”新作品音樂會將登臺2018-10-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