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呀掘……”
“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
當耳邊傳來熟悉的童謠,不知是否喚醒你心中沉睡已久的記憶?在泉州人的童年里,耳邊總是飄蕩著閩南語童謠,曲調明朗輕快,讓人不自覺地跟著輕輕哼唱。
這些閩南語童謠膾炙人口,卻曾一度被遺忘在歲月的角落,如今被重新唱響,再度興起。而這一切,離不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歌訣第三代傳承人傅孫義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
過耳不忘,記憶百首童謠
今年87歲的傅孫義,家住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家庭文化氛圍濃厚。“小時候,每到夏天夜里,全家人都會到院子里乘涼,那時候母親都會給我們講一些民間故事,教我們唱閩南語童謠。”傅孫義回憶道,從小他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吟古詩、唱童謠、學俗語和歇后語。5歲左右,傅孫義就已經能夠吟唱100多首童謠。
聊起童謠,傅孫義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講到興起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來。“只要是童謠,聽過一次我就不會忘記。”傅孫義說,也許冥冥之中對童謠有著特殊的天賦,他對于聽過的童謠是“過耳不忘”,直到現在,小時候母親教他吟唱的童謠仍能張口就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物資匱乏,童謠成為人們最樸素的精神享受,極為盛行。“以前的童謠以日常生活和季節為創作題材,大多是口耳相傳,鮮有文字記載。”他說,童謠的第一次盛行一直持續到1958年左右,當時童謠的創作空前繁榮,孩子們也非常喜歡學習、傳唱童謠。可惜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期間,童謠發展受到極大阻礙,不僅是童謠創作出現斷層,連傳唱童謠的人也漸漸少了。
傳唱童謠,收集創作不懈怠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各地響應中央號召,組織人員整理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間歌謠。傅孫義積極響應號召,奔波于泉州各地,參與收集、整理工作。“整整花了5年時間,我跑遍各個鄉鎮,向懂童謠的村民學習、請教。”傅孫義回憶說,當時由村民口述,他負責記錄,最后再整理、歸類、結集出版。漸漸地,童謠又開始流行起來。
然而,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電影、電視等娛樂形式的沖擊下,童謠再遭冷遇。傅孫義不忍閩南童謠就此沒落,更擔心會失傳。1992年,60歲的傅孫義從單位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閩南語童謠的收集和整理中。
“我發現以前的童謠大多與當時的方針政策、經濟、日常生活有關,很少有與植物、動物等自然風物相關的題材。”近年來,傅孫義嘗試閩南語童謠創作,得益于小時候對民間故事、俗語和歇后語的積累,再加上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傅孫義的創作可謂是得心應手。“飯桌上、床頭邊我都會習慣性地放著紙筆,因為我不知道靈感什么時候會突然冒出來。”他說,正常情況下一天能創作3則童謠,但是也有過一天之內創作27首童謠的記錄。
心系傳承,傳唱文都古韻
如今,傅孫義已收集、創作閩南語童謠3000多首,依據東亞文化之都、人際關系、植物、動物等主題進行歸類整理,即將出版。期間,他還收集整理俗語一萬多條,出版《泉州俗語故事》一書。此外,傅孫義還將閩南語童謠帶進學校,教孩子們傳唱童謠。“現在的孩子們日常交流都是講普通話,閩南語都不會講,更別說唱閩南語童謠。”傅孫義覺得,傳承閩南語童謠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孩子們的心里“埋下”一顆顆種子,讓閩南語童謠生根發芽。因此,他常常應邀前往校園,舉行閩南語以及閩南民俗、童謠、諺語等方面的講座。
為傳承傳統的吟唱方法,2016年5月起,85歲的傅孫義重拾簡譜,按照詩歌意境、平仄等要素系統地為古詩詞譜曲。“剛開始,我對樂理一點都不懂,除了自學,平常碰到不懂的地方,比如說哪個地方要半拍,用什么符號表示,我就會向懂音樂的朋友請教。”傅孫義說,漸漸地,在朋友的幫助下,自己開始根據古漢語發音、曲調、旋律進行譜曲。
“閩南語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平仄相諧,聲調優美,有著濃濃古早味。”傅孫義說,去年,他還前往老年大學教授用閩南語吟唱詩歌,但是因為家人擔心自己身體的原因,只上了兩學期的課程就中斷了。
采訪結束前,傅孫義很興奮地說,附近的明新華僑中學邀請他,每周四下午到學校為學生們講授古詩傳承的課程,明天就可以上課。采訪一結束,傅孫義就急忙轉身準備講課提綱。那一刻,這位耄耋老人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
“興邦不落世人后,創業敢為天下先。”是傅孫義一生踐行的座右銘。他懷揣著一顆對閩南語童謠的熱愛之心,孜孜不倦地收集、創作閩南語童謠,積極保護和傳承閩南文化。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平潭貝雕入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福建2018-10-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