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國家級銀飾非遺傳承人勒古沙日向大家展示他親手制作的銀酒壺
10月27日,在布拖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63歲的國家級銀飾非遺傳承人勒古沙日正在專注的打造銀飾。他12歲跟隨父親學藝,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彝族銀飾工藝傳承,目前,他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已經達到30多個,還開起了網店,將彝族銀飾買到全國各地。據介紹,布拖縣地處涼山州東南部金沙江流域,有著豐富的非物質遺產文化,火把節、阿都高腔、口弦、銀飾……各具特色的文化讓布拖充滿了魅力。
據了解,布拖縣從2005年啟動非遺保護工程,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銀飾制作技藝、口弦制作技藝)、省級名錄10項、州級名錄10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6人,州級傳承人16人。非遺工程的開展,不僅保護了當地獨有的文化,還帶來了經濟效益。以彝族銀飾制作技藝為例,目前布拖全縣開設商鋪的銀匠共68戶,從業人120余人,年銷售額近3000萬,利潤約400萬元。“當地百姓靠自己的雙手脫貧增收。”
美麗的布拖彝族銀飾
銀飾非遺傳承人帶出30多個徒弟 保護了文化還帶來了增收
“我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有30多個,現在都能獨立制作銀飾了,日子過得比我這個師傅還要富裕。”10月27日下午,在布拖縣銀飾一條街,銀匠們各自忙碌著,打制銀飾的每一小錘,都是為幸福生活的美好奮斗。63歲的勒古沙日是國家級銀飾非遺傳承人,他12歲便跟隨著父親學藝。勒古沙日很有天分,學藝半年后就已經可以獨立制作了。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銀飾工藝的傳承,他的兒子、孫子以及親戚都變成了他的徒弟,跟著他學手藝。讓勒古沙日欣喜的是,他不僅傳承保護了文化,還帶著身邊的人一起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作為銀飾非遺傳承人,勒古沙日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于布拖縣。前不久,就有一位慕名而來跟著勒古沙日學藝的廣州人。同時,受益于布拖縣非遺保護工程的開展,勒古沙日帶著彝族的銀飾制作技藝走出了布拖縣,到全國各地參加與非遺相關的活動,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魅力。
而更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還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開起了網店。借由智能手機,勒古沙日還有很多遠程學員,他會把一些銀飾的設計圖、制作模板等內容發給學員,打破了空間的局限,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的傳承中來。
據介紹,布拖縣素有“彝族銀飾之鄉”的美譽,銀飾已經融入到布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酒具、餐具、配飾等等。其中配飾與阿都彝族服飾的完美結合讓布拖縣的姑娘們美麗獨特。每當有重大節慶時,布拖縣的彝族姑娘們就會穿上彝族服飾,戴上銀頭飾、銀胸牌、銀領飾、銀耳鏈,一起跳舞,場景美如畫。
布拖彝族銀飾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造型美觀,形態各異,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這些古樸大方、色彩鮮艷、巧奪天工的銀飾制品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保護利用好布拖彝族銀飾民間工藝,對于弘揚民族文化,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當地人民群眾的收入,促進布拖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彝族銀飾搭配彝族服飾讓彝族姑娘格外美麗
金竹變身竹口弦驚呆眾人 阿都高腔唱出彝家新生活
你能想象,用一根不到10厘米粗的金竹,制作而成的小小竹片,能變身成為口弦,吹出動聽的弦樂嗎?在布拖縣,心靈手巧的竹口弦藝人,就創造了這樣原生態的民族音樂。
口弦是中國樂器中體積較小的一種,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樂器。布拖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口弦,別具一格。當地一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介紹,做竹制口弦的竹子必須是金竹,而且是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金竹,因為其他竹子在制作過程中很容易開絲。在制作過程中,竹制口弦的要刻制成相似風琴簧片樣的樂器,一般長15厘米左右,寬1厘米多,形如短劍。而竹制口弦的音因片數的不同而不同,但它的每個音又可以通過演奏是嘴型的變幻和用氣方式爾產生其它的音高,使竹制口弦的音域大大增寬了。2片的其中一片基本音為宮音,另一片基本音為為商音;3片的基本音為宮、商、羽。
后來,隨著銅的出現,當地百姓又制作出了銅口弦。由于材質不同,兩種口弦發出的音也不相同。這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談到,若以男女聲音來形容,竹口弦的音要粗一些,更像是男聲;而銅口弦聲音更清亮一些,像是女聲。
10月27日中午,在布拖縣文化館門口的廣場上,為了讓前來采訪的網絡扶貧涼山行媒體團記者一飽耳福,兩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帶來了精彩的現場演奏。時而高亢明亮,時而富有節奏韻律的竹口弦表演,驚呆了眾人。
而在布拖,不僅有原生態的民族樂器竹口弦,還有獨具特色的原生態唱腔——彝族阿都高腔,它高亢嘹亮,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布拖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布拖彝族阿都高腔演唱的民歌,是布拖阿都彝人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記錄,民族精神、人民思想感情表達的重要手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記者 劉佩佩 陳淋 攝影報道)
在在布拖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一位匠人正在打制銀器。
布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展品
責任編輯:趙睿
- 守護非遺 川外師生原創話劇《傳承》上演2018-10-29
- 內蒙古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工作室在包頭揭牌2018-10-29
- 兩岸廣播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表演活動舉行2018-10-29
- “非遺+扶貧”亟需復合型人才2018-10-26
- 平潭貝雕入圍“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福建非遺精品展”2018-10-26
- 鄂東民間挑補繡傳習基地揭牌 集中展示紡織類非遺2018-10-24
- 中國平安捐贈1千萬支持“互聯網+”社會扶貧 助力農戶精準脫貧2018-10-19
- 2018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可以報名啦2018-10-17
- 堅守非遺傳統技藝“張新發”在高端消費市場獨占鰲頭2018-10-16
- 2018年長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曲藝晚會舉行2018-10-16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守護非遺 川外師生原創話劇《傳承》上演2018-10-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