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白色的燈光下,一位中年男子端坐桌前,左手握著一塊玉石,右手持筆,一邊在玉石上細細勾畫,一邊不時停下來凝神思索。
他,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雕大師、新疆職業大學樊軍民玉雕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樊軍民。
師從疆內外多位大師
1988年,21歲的樊軍民考入新疆師范大學,就讀實用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在上課之余他還在一家珠寶廠的玉雕車間做設計,“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玉雕”。樊軍民說。
良好的美術專業基礎,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勤奮好學的態度,踏上“玉途”的樊軍民進步很快。一年半以后,他就從學徒成長為車間主任,“管著一攤子事兒”,也遇到了難題,“師傅趙敏去了深圳,我以前學的是做人物,遇到適合做器皿的料子,就覺得自己水平有限,做不出來。”
于是,樊軍民四處拜師學藝。機緣巧合,樊軍民遇到了新疆玉雕界泰斗馬進貴,馬進貴把很多從北京帶回來的玉雕資料給他學習,在那個玉雕書籍和資料奇缺的年代,大師的指點讓他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就這樣,樊軍民跟隨多位疆內外玉雕大師,學習人物、動物、器皿等各類題材的玉雕制作,受益匪淺。“大師們各有各的精彩,從他們身上,我學習了全面的技法手段,更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樊軍民說。
創作屬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樊軍民的玉雕之路并不平坦。
剛入門時,樊軍民的注意力在技術上。“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就覺得遇到瓶頸,沒方向了。”樊軍民說,他開始在形式上尋求突破,嘗試不同類型、不同造型的玉雕作品。
經歷了從技術到形式的突破后,樊軍民又開始嘗試思想觀念的創新。“玉雕藝術品的真正價值體現在思想觀念和創造性上。”他說。
2016年,樊軍民搜集了很多玉石的邊角料,領著學生做了100個刮痧板,在一次珠寶展上展出,主題為《出痧》,取“排毒”之意。“展出效果出乎意料,后來把這100個刮痧板放在網店售賣,2天即搶購一空。”
這件事給了樊軍民啟發。2017年,他用5000塊各種形狀的玉石碎片,創作了主題作品《玉碎》,取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參加了2017中國國際珠寶展。這種用當代藝術表達傳統文化精髓的具有強烈象征意味的作品,在展出時得到很高評價,被譽為“感同身受的藝術”“找到當代玉器新的表現可能”。
“思想的深度,是玉雕能走得更遠、更高的關鍵。”樊軍民認為,玉雕是一項傳統工藝,要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就要創新觀念,創作出屬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他正在醞釀創作的一件玉雕作品,主題與文化自信緊密相關。
培養更多玉雕人才
大半生潛心玉雕,樊軍民收獲累累。他的作品先后獲得“天工獎”“百花杯”“百花獎”等國家級獎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新疆玉雕第三代傳承人,他把自己的絕技絕活和多年玉雕的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如今,他已經培養出3位中國玉雕大師。
2004年,新疆職業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設立寶玉石鑒定及加工專業,開啟校企聯合辦學模式,2012年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建立新疆和田玉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立了新疆和田玉文化學院,樊軍民擔任院長。平日里無論多忙,他都要抽出時間到工作室,手把手指導學生,修改學徒作品。
據統計,新疆職業大學寶玉石鑒定及加工專業從設立至今,已培養學生1000人左右。“我們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選出部分優秀學生進入大師工作室學習,把學到的知識充分應用于實踐,真正實現產教融合發展。”樊軍民說。(記者 李春霞)
責任編輯:趙睿
- 第四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將在國博舉辦2018-08-01
- 非遺傳承人推動玉雕進校園:年輕手藝人要耐得住寂寞2017-09-25
- 非遺傳承人推動玉雕進校園:年輕手藝人要耐得住寂寞2017-09-24
- 廣州傳統玉雕師傅露絕活 1個玉石月餅價值上萬元2016-09-14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謝正根:一刀一刻琢乾坤2018-11-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