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位“阿搭嫂”同臺競藝。
法國式輕喜劇情節移入歌仔戲劇情,越劇與雜技兩種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人與偶在舞臺上互動演出,甚至三個劇種在同一個舞臺上共演一部戲……在為期五天的201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中,兩岸藝術家尤其是青年演員將同源共流的傳統文化進行不同形式的跨界創新,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震撼,也激活了傳統藝術。
跨界好作品藝術節齊綻放
10月26日晚,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與臺灣戲曲學院臺灣青年劇團合作的《阿搭嫂》在廈門小白鷺金榮劇場上演,兩岸三個“阿搭嫂”同臺表演,讓藝術節的開幕充滿了跨界的新奇。
作為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的經典劇目,上演了12年的《阿搭嫂》一直是一臺純粹的高甲戲。而此次藝術節上演的《阿搭嫂》,將歌仔戲、客家戲、高甲戲三個劇種融為一體同臺共演,這種形式在臺灣被稱為“三下鍋”。
“第一次看到‘三下鍋’,太有創意了,沒想到三個不同的劇種同臺共演一出戲,居然沒有任何違和感,能銜接得那么自然!”看完《阿搭嫂》后,戲迷紀鳳嬌直贊這種跨界融合太有趣了,不僅讓人看到跨界的魅力,還可以同時吸引三個劇種的戲迷尤其是年輕人的興趣。
事實上,跨界創新在此次藝術節展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臺灣一心戲劇團帶來的歌仔戲新劇目《啾咪!愛咋》嘗試將法國式輕喜劇情節移入歌仔戲劇情,福建芳華越劇團的《倩女幽魂》則結合了越劇與雜技兩種藝術形式;臺灣青年演員們帶來的熱門創新偶戲《韋瓦第的四季》《紙要和你在一起》在傳統偶戲的演出配樂與道具材質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廈門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也推出人與偶互動演出《偶們》來與臺灣偶戲藝術家交流。
據藝術節總聯絡員彭軍介紹,近年來兩岸青年將同源共有的傳統文化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創新,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本屆藝術節“跨界與創新”主題鮮明,旨在發動青年這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通過23場演出及交流活動,讓近500位兩岸年輕演員在追尋共同文化根脈的過程中,相互激發創造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跨界創新釋放傳統文化魅力
如今,娛樂文化在年輕群體中蔚然成風,如何蓄力傳統文化的影響至關重要。跨界創新,就被認為是激活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更加鮮活起來的一種探索。10月28日,藝術節還特別舉行“跨界與創新”學術沙龍,來自兩岸的50多位知名學者及近百位戲曲藝術界、文創界人士齊聚一堂,就兩岸表演藝術的“跨界與創新”展開交流研討。
“在傳統戲曲越來越小眾化的情況下,‘三下鍋’帶來的藝術沖擊,給傳統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啟示。”對于傳統藝術的跨界創新,《阿搭嫂》劇作者、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給予了肯定。他認為,就像書法筆法形式不斷演變,但精神沒有變一樣,傳統戲劇也應該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筆法,“傳統劇要發展,一定要懂年輕人的心”。
“三下鍋”版《阿搭嫂》的臺灣導演李文勛從小生活在戲曲世家,在父輩的傳統戲曲模式熏陶中成長。原本對創新持保守態度的他,在進入校園任教后,發現青年學生時常將對新事物的理解融入到舞臺表演中。此次藝術節,兩岸聯排的新版《阿搭嫂》劇本由曾學文改編一新,兩岸年輕演員都圓滿完成了跨界演出任務,充分釋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由臺灣一心歌仔戲劇團帶來的“法式歌仔戲”《啾咪!愛咋》也大獲好評,將西方戲劇作品改編為歌仔戲已成為該團近期的創新形式。《啾咪!愛咋》編劇孫富叡認為,兩岸傳統藝術可以交流的創新經驗有很多,臺灣新一輩的傳統藝術家在劇目選擇上開始大膽運用社會熱點,甚至在劇本中引入暢銷書作品;戲曲宣傳也結合流行音樂等新的表現方式,還嘗試用微電影宣傳傳統戲劇作品。
藝術節中,兩岸青年藝術家帶來的創新偶戲深受好評。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劇系原主任鄭穩教授高度肯定了臺灣集藝戲坊與偶偶偶劇團對偶戲在古典音樂配樂和戲偶材質上的創新,同時點贊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與金蓮陞高甲劇團聯合創排的“木偶”與高甲演員互動演出的《偶們》。他說,將高甲戲最具特點的丑角“高甲丑”與偶戲“木偶丑”結合,彰顯了閩南傳統文化的亮點,同時打破了偶戲表演場地的限制,實現了“互動大舞臺”,很值得借鑒。
來自北京的國家話劇院知名青年導演趙淼則以新創排的跨界話劇《羅剎國》為例,分享了大陸青年藝術家將中華傳統非遺文化融入舞臺藝術的嘗試。《羅剎國》中皮影戲、傳統面具等元素的大量使用,開拓了中華傳統戲曲表演方式與現代話劇融合的新思路。趙淼提出,兩岸舞臺藝術家都可以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戲曲文化中提煉經典元素,來助推舞臺藝術的創新發展。
“大陸和臺灣的青年藝術家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兩岸在戲曲理論和實踐上的合作大有可為。”在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萬素看來,發散性思維最終都要尋找到藝術初心,兩岸藝術家回到傳統文化之根而求創新的做法值得贊賞。
彭軍則認為,從文創的角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挖掘利用民間藝術戲曲文化的寶藏也是藝術節主辦方的目的之一,以此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藝術的融合發展。(記者 林澤貴/文 施辰靜/圖)
責任編輯:趙睿
- 高甲戲《李光地》參加泉州市第33屆戲劇會演2018-10-23
- 福建五劇種將赴2018戲曲百戲(昆山)盛典2018-10-11
- 國慶長假期間 大田12場傳統戲曲輪番上演2018-10-09
- 探訪高甲戲發源地:百年傳承“從娃娃抓起”2018-09-20
- 讀懂高甲戲臉譜的“形”與“色”2018-09-18
- 古越紹興書新顏:“文”融城市肌理“城”續千年文脈2018-09-06
- 林巧稚故事將搬上越劇舞臺 芳華越劇團鄭全主演2018-08-30
- 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又將推出新戲——《清客》2018-08-16
- 廈門老人自編自演歌仔戲 獲贈10萬元活動經費2018-07-09
- 7月泉州中心市區公益性文藝演出好戲連臺2018-07-01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十屆福建省委第五輪第一批巡視展開 7個巡視組2018-11-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