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探索粵港澳非遺保護合作新路徑 創新非遺業態

      來自香港的傳統客家麒麟隊加入今年佛山秋色巡游隊伍。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楊逸 陳琬瑩 通訊員/應如軍 陳文輝 邱文清 董帥 實習生/邵韶)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人文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粵港澳三地民眾共有的文化根脈與精神家園。大灣區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成為三地共建“人文灣區”的題中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參觀了廣州永慶坊的“三雕一彩一繡”展覽與粵劇藝術博物館。如今,粵港澳大灣區非遺保護工作也迎來新的機遇:首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與“2018廣東(佛山)非遺周”等盛會日前先后開鑼,廣州為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項目制訂“三年計劃”方案、東莞首創“非遺季”“非遺墟市城際聯盟”等非遺保護創舉也同樣亮點紛呈。

      如果說,文化認同是構建“人文灣區”的基礎,文化創新則是未來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活力之源。隨著文化交流活動主體、平臺日趨多元,大灣區非遺保護的新型合作模式也漸露雛形。南方日報記者深度追訪灣區城市在非遺交流、傳承、活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案例,前瞻粵港澳非遺保護合作的新路徑。

      渠道融通

      打造平臺溯源三地非遺根脈

      11月2日,佛山祖廟牌坊前,禮炮齊鳴、彩燈飛旋,一場盛大的佛山秋色巡游即將拉開帷幕。巡游隊伍踏著樂聲、歡呼聲出發。全程3.5公里的巡游路線上,43項節目、6輛彩車匯聚成一場民俗文化盛宴。

      在2018廣東(佛山)非遺周上,香港傳統文化藝術扎作師冒卓祺帶來三只色彩各異、個性十足的紙扎麒麟,吸引大批市民前來圍觀。麒麟扎作技藝在香港已經流傳將近200年,它的“根”卻在廣東佛山。時至今日,這門手藝仍在民俗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粵港澳三地非遺同根同源。最早的澳門廣彩手繪藝人大部分來自廣州。澳門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澳門廣彩手繪傳承人李溢坡介紹說,澳門廣彩在歐美市場一直銷路很廣,形成淡雅、柔和、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文化遺產廳研究及計劃處職務主管盧可茵介紹說,在澳門首批被列入非遺清單的15個項目之中,就有超過一半同時被納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三地非遺無論在傳統文化源流還是外來文化源流方面,形式和內涵上都具有同質性,既反映了嶺南非遺對港澳的影響,也表現了港澳非遺項目吸收的外來文化對嶺南文化的影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張春雷說。

      隨著大灣區城市交流日益頻繁,“佛山秋色”這一民俗活動也在不斷升級:自2016年始,佛山秋色巡游活動與廣東(佛山)非遺周結合舉行;今年,港澳非遺項目的加盟讓非遺周擴容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示的大舞臺。

      冒卓祺表示,非遺周不僅讓更多人認識香港扎作,也使粵港兩地扎作藝人開展更廣泛交流。“非遺周的平臺,打開了港澳非遺傳承人的眼界,獲得不少文創靈感。”有觀眾就建議冒師傅在紙扎麒麟上增加聲光電特效,將傳統扎作升級為公共藝術品。

      相同的文化根脈,讓大灣區城市的非遺項目很容易走到一起。去年東莞“文化四季”之“非遺季”期間,廣州、深圳、佛山、韶關、陽江、河源、云浮、清遠、惠州9市與東莞成立“非遺墟市城際聯盟”,展示各地非遺產業轉變成果。據透露,聯盟將進一步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墟市”。

      大灣區城市非遺展會百花齊放之余,如何深度融合與轉化,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非遺品牌活動,也引起業內人士的思考。

      張春雷認為,大灣區非遺不僅需要展示平臺,傳承人和非遺工作者之間建立學術碰撞、思想溝通的平臺同樣迫切。今年廣東(佛山)非遺周為此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合作交流會”,構建區域“非遺保護聯盟”等設想也隨之被提上議事日程。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杜紹勤表示,目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圍繞明年廣東非遺周、粵劇“申遺”十周年系列活動,與港澳方面積極展開交流合作,力圖發揮各自優勢,整體搭建合作平臺,推動三地共同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共建“人文灣區”。

      人才孵化

      香港時裝設計師向非遺藝人取經

      文化根脈的延續離不開傳承。大灣區非遺保護工作,也越來越多地聚焦在年輕人的身上。今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共同舉辦“人文嶺南少年行·我是非遺小記者”活動,上百名“小記者”在汕頭采訪非遺傳人、體驗非遺項目,為“遺產日”留下一道“最萌風景線”。

      從2015年起,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就面向市民舉辦一系列體驗式、互動性的小型體驗課。今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出“非遺課來了”品牌活動,讓年輕人在與非遺的“親密接觸”中“培養感情”。

      “我們不再只是做一名簡單的觀眾,每個人都能親身參與,自然而然了解非遺和背后的故事。”一位學員分享自己的感悟。

      除了線下的系列培訓課、單次體驗課、大型公開課等課程模式外,線上開放式的“非遺慕課”,也得到網友的青睞。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艷介紹,課程不但推動社會公眾與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互動,也讓傳承人更認識自身的資源價值,從更多維度思考非遺的傳承。

      在港澳,近幾年隨著非遺代表作名錄的公布,以及相關普查研究、法制建設的推進,面向青少年的非遺導賞與展示活動日益增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何詠思介紹,香港前年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非遺展示和教育基地。

      剛剛成立不久的香港扎作業工會,一方面積極推動扎作工藝進校園,同時以工作坊的形式定期舉辦題材不同的扎作課程。“他們雖然都是從零開始,但我們將原汁原味的手藝教給他們,在他們手中就能變換出新的花樣。”冒卓祺介紹,參與課程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尤其吸引青年設計師關注。香港時裝設計師李冠然就專程向冒卓祺學藝,設計出具有嶺南文化元素的系列時裝。

      時代也對新生代非遺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大難點,就是復合型人才的不足:他們要既懂得傳統文化知識,也要對現代產業發展需求有所了解。”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指出。

      為了彌補這些不足,9月,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吹響“廣作新生代”傳承人的集結號,為來自“三雕一彩一繡”等廣作項目25名新生代傳承人開設“廣作新生代提升季”課程。學員們學習非遺、文化、法律等專業知識之外,還得到資深媒體人支招,走上“非遺傳播達人”的轉型之路。

      宋俊華進一步展望,廣東進一步探索非遺與創意產業融合的非遺創新人才學科建設,搭建大灣區非遺培訓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產業創新

      文旅融合讓非遺走進生活

      過去,大部分非遺項目根植于農耕文明傳統。在朝向世界級城市群目標大步邁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現代化大都市語境下實現非遺振興,將是灣區城市面臨的全新命題。

      從今年開始,廣州就以廣繡打頭陣,實施振興傳統工藝“三年計劃”。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三年,將通過舉辦廣繡新生代提升計劃、廣繡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對廣繡資源的開發和傳承、傳播進行全新探索。

      “非遺保護,不是將非遺放進博物館,一成不變地保留下來。”佛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新局局長陳新文提出,非遺活化需要與現代生活、現代審美、現代技術、現代產品相結合:“非遺只有不斷出現新的產品,有人去愿意消費,它才能走出一條更廣闊的道路。”

      佛山將非遺元素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以提升城市的識別度。在佛山地鐵站入口的玻璃墻上,采用佛山剪紙元素作為裝飾,鑲嵌著一幅幅佛山民間風情畫。而在石灣街頭,建筑與陶塑藝術相結合,再現“千年陶都”的文化韻味。

      越來越多非遺傳人對產品與現代審美融合作出嘗試。陳新文認為,港澳地區具備國際化、高水平的工業設計資源,灣區各市都有豐富的制造業業態與龐大的消費市場,這些資源都可與佛山非遺項目充分對接,走出一條“佛山非遺+港澳設計+灣區市場”的創新發展之路。

      在澳門不少旅游點,游客都能免費得到一本手繪版《澳門文創地圖》。多元文創空間的點綴,讓澳門的人文之旅增添不少亮色。盧可茵告訴記者,澳門民間蓬勃發展的文創力量,有望為傳統工藝提供活化的動力。

      搭棚工藝是澳門非遺之一。近年,澳門出現不少的竹棚藝術品,讓傳統竹棚以觀賞性的藝術品形態延續。2016年在澳門大學搭建的作品《三胞樹》還獲得了A’國際設計大獎銀獎。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澳門成熟的旅游業也可以為非遺保護提供新的支撐點。”盧可茵說。張春雷建言,下一步應建立以廣、深、港、澳等城市為主要節點的多路徑文化旅游體系,讓非遺項目深度參與到旅游產業之中,實現粵港澳區域旅游資源的共享,也將大灣區建成世界級觀光旅游勝地。

      “大灣區非遺保護既離不開對嶺南民俗文化生態的保護,營造有利于非遺傳承的文化環境,也需要加大創新的投入,讓社會力量擁有更多文化創新的政策與空間。”宋俊華預期,三地若能優勢互補,共同建立面向大灣區乃至全國的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心,未來成果可期。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videos| 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色老板亚洲视频免在线观|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