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制品
陶制品《雙耳杯》
制作土陶
大眾網青島11月27日訊(記者 尚超 通訊員 榮立元 崔曉語)“幾乎每天都來,在學手藝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課堂上沒感受的傳統文化。”今天,談到每周的土陶制作課程,平度市廣州路小學學生徐怡晨頗為興奮。最近,青島市第五期“非遺”名錄的出臺,讓逐漸沒落的平度鋦補技藝、土陶燒制等傳統工藝重回人們視線,何家樓也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土陶第一村”。
制陶工藝入“非遺” “中國土陶第一村”聲名遠播
在平度市鳳臺街道的何家樓村,陶缸、陶碗、陶碟等這些早已少有人用的器具依然常見于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據史料記載,何家樓村制陶的歷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堪稱“中國土陶第一村”。土陶制品小到爐盆、碗碟缽罐,大到建筑使用的磚、瓦、檐板等,覆蓋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制陶的沿襲也形成了當地獨有的土陶文化。
土陶制作工序步驟分明,成品的完美燒制完全靠師傅經驗。“土陶制作有選土、揉泥、拉坯、晾干、燒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環節最為關鍵。土陶晾干、燒窯也是技術活,晾干的火候要拿準,燒窯時窯溫達到800℃~1000℃左右,有時還要堵窯頂的排氣孔來提高爐溫。”63歲的何家樓村民張茂林從小喜歡制陶,他一邊向記者展示土陶制作一邊介紹,“以前,火候、溫度完全靠肉眼判斷,有經驗的燒窯師傅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時候該閉窯。”
隨著社會的發展,土陶制品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成為博物館里的展品,張永偉常常為此心憂,“我從小就接觸這些土陶,廚房里大到陶缸、小到碗碟都是土陶制品,從事土陶制作也有30年了。”為了將這門傳統手工藝繼續傳承下去,2015年,張永偉帶頭創立了平度陶藝博物館并任館長,親自制作土陶,開辦陶藝體驗班,讓更多人能夠感受這份傳統技藝的魅力。不久前,平度市鋦補技藝、七星螳螂拳、土陶燒制技藝成功入選青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博物館成學生“第二課堂” 傳統制陶工藝煥發新生機
每周三下午,廣州路小學都要安排20多名學生到何家樓村土陶博物館參觀、體驗制陶工藝。孩子們在這里聽土陶故事、學習土陶制作,既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我的作品,將來我還要做更多更好的土陶制品,讓更多的小朋友來這里學習,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徐怡晨指著自己剛做好的陶罐驕傲地說。博物館還與南京路小學等多所學校合作,成為孩子們的課外實踐基地。
如今,土陶幾乎成為何家樓村的代名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的游客。而隨著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喜愛日漸濃厚,土陶的“身價”也水漲船高,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到這門傳統手工藝的制作行列當中。
責任編輯:趙睿
- 讓人胃口大開的成都非遺美食——麻婆豆腐2018-11-28
- 揚州杖頭木偶非遺傳承人慶70歲 56年授藝逾千學生2018-11-28
- 非遺書院推進活態傳承 助力傳統文化回歸大眾生活2018-11-28
- 千年學府弦歌不絕 非遺項目彰顯文化底蘊2018-11-27
- 國家級非遺——大荔“同州梆子”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2018-11-27
- 探索粵港澳非遺保護合作新路徑 創新非遺業態2018-11-27
- 傳承壯鄉文脈 廣西非遺保護工作碩果累累2018-11-26
- 古老非遺漸成扶貧生力軍 文化旅游實現共贏2018-11-23
- 非遺傳人 捏出不一樣的面人一不留神走向世界2018-11-23
- 湖北民間藝人業余剪紙十年 傳播“非遺文化”2018-11-2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讓人胃口大開的成都非遺美食——麻婆豆腐2018-1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