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24日電(記者王勁玉)冬日的雁門關寒冷異常,但這阻擋不了張淑萍按時到附近的繡坊刺繡。十年來,每天忙完家中的活就出來刺繡成了張淑萍雷打不動的習慣。“這些年兩個娃娃上學、家里的老人看病,用的都是刺繡賺來的錢。”張淑萍說。
張淑萍是山西省代縣正下社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代縣自古以來便承擔著鎮守雁門關的重任,歷史上著名的楊家將就曾在這里戍邊守城。因這里常年戰亂不斷,人口流動大,歷史上女性很少承擔具體的工作,因此“男人守邊關、女人做繡工”的傳統一直傳承下來。
雁門關的刺繡在上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演變,吸收了蘇繡、杭繡、晉繡等元素,最終自成一派,并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傳承、發展。
繡娘刺繡。新華社記者楊晨光攝
今年40歲的張淑萍對刺繡并不陌生,“十幾歲時就跟著姑姑嬸嬸們一起繡東西,孩子的衣服、鞋都是自己繡,也沒想過這東西會成為賺錢的門道。”在國家大力推動非遺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張淑萍的“手藝”有了用武之地,在經過正規的培訓后,張淑萍的作品很快達到了“非遺”的水準,并廣受喜愛。
“最大的繡品賣了2000元,花了一個半月繡出來的,也不耽誤給孩子做飯,干起來也順手,干活顧家兩不誤。”現在刺繡帶給張淑萍的是滿滿的收獲。
繡娘刺繡。新華社記者楊晨光攝
出生在民間手工傳統刺繡家庭的高鳳蘭曾被授予山西省刺繡大師的稱號,幾十年來,她走訪代縣各地的刺繡大家,完善刺繡工藝,成為非遺傳承人,并創辦了雁繡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致力于在農村推廣、教授刺繡技術。
“許多農村婦女打工沒時間、務農沒條件,而刺繡本來就是賦閑在家的家庭婦女閑暇時間的工作,我們把廣大的農村婦女特別是貧困家庭婦女聚集起來,教她們刺繡,不僅提高了她們的收入,也是對刺繡這項非遺的傳承。”高鳳蘭說。
在高鳳蘭的帶領下,雁繡坊近年來培訓農村婦女超過5000人次,培訓人員涉及十多個市縣,并在部分農村建立了職業技術學校,免費定期培訓婦女。據測算,目前在代縣有超過3000名婦女從事穩定的刺繡工作,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為農村的脫貧攻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趙睿
- 武漢曇華林第二屆非遺手工藝術展開幕2018-12-24
- 生物藥學博士拜師非遺傳人 用現代科學傳承千年技藝2018-12-24
- 郭存勇和他的雨花非遺館2018-12-21
- 常山首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400年的歷史你還能聽見2018-12-21
- 呂劇非遺傳人呂煥嶺 唱念做打三十余年展齊魯風情2018-12-20
- 浙江省第十二個服務傳承人月 我們如何走近非遺2018-12-20
- 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博采眾長創新山歌2018-12-20
- 福州公布第五批34項非遺代表性項目2018-12-20
- 無錫市惠山區錫劇和非遺項目進京展演2018-12-19
- 央視關注寧波鄞州非遺文化 這幫練習內家拳的孩子要上央視了2018-12-1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莆仙戲:蝶步平地起波瀾2018-1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