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月15日電(記者王銘禹、張文靜)將細如竹簽的麥稈切開、燙平、拋光處理,再將薄如紙片的麥稈拼接起來,按照畫好的圖樣裁剪、上色、裝裱,原本是農作物廢料的麥稈經過冉藝飛的雙手,“搖身一變”成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今年52歲的冉藝飛是甘肅省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的傳承人。她告訴記者,麥稈畫源于草編藝術,因其制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已有上千年歷史。
冉藝飛介紹,麥稈畫融繪畫、書法、工藝于一體,制作時要將麥稈切開、壓平、熨燙、上色,前后需要十幾道工序,是草編藝術中的精品,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
“麥稈畫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很難。”冉藝飛說,其中熨燙環節最難把握,需要精準把控熨斗的溫度,溫度過高,會把麥稈燙壞,浪費材料,溫度過低,則達不到作畫要求。
從接觸麥稈畫開始,冉藝飛已經完成了上千幅作品。這些作品題材日益豐富,除了花鳥魚蟲,反映改革開放的元素也不斷增多,不僅遠銷祖國四面八方,在當地文化部門組織下,還走出國門,到埃及、蒙古國等地參展,在對外交流中,冉藝飛學到了很多外國同類產品的優秀之處。
如今,這些小小的麥稈畫不僅成為通渭縣的另一張文化名片,還肩負起脫貧攻堅的重任。“通渭縣是我國書畫藝術之鄉,也是脫貧任務較重的地區,這里很多農村婦女都會編織繪畫,我希望帶動這部分人學習麥稈畫,讓其掌握一技之長。”冉藝飛說。
通渭縣文化館館長丁相宏介紹,目前通渭縣已在寺子鄉等鄉鎮設置了培訓點,冉藝飛手把手指導農村婦女制作麥稈畫,2018年免費培訓了100多人次,其中不少婦女制作的麥稈畫已經開始銷售,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當下,冉藝飛有個迫切的愿望,開設一所專門的麥稈畫培訓學校,讓更多人了解麥稈畫,并通過麥稈畫找到脫貧致富之路。
責任編輯:趙睿
- 北京多區建“非遺傳習所”展示傳承2019-01-16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2019-01-16
- “非遺”大師展絕技 傳統文化進校園2019-01-15
- 張家界永定區:非遺文化進校園 百名幼兒體驗非遺文化2019-01-15
- 夏菊花當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9-01-15
- 非遺傳承人帶著“寶貝”亮相市人代會2019-01-15
- 二〇一八“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2019-01-14
- “非遺”大師展絕技 傳統文化進校園2019-01-14
- 東陽木雕傳承人黃小明當選“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9-01-14
- 體驗非遺文化 小學生感知傳統魅力2019-01-14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北京多區建“非遺傳習所”展示傳承2019-01-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