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1月16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以來,福州團省人大代表積極向大會提交建議,其中不少是群眾關注的民生熱點。
讓數字教育推動教育公平
鄭輝代表提交了《關于將數字教育打造成福建經濟名片的建議》。他說,近年來,數字教育已成為數字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教育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數字教育的市場規模也將迎來更大發展。預計到2019年,這個規模將達2692.6億元。
鄭輝分析了數字教育在補民生短板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利用VR(虛擬現實)等技術,可打破偏遠地區學校在硬件條件上的限制,讓農村的孩子與中心城區的孩子享受同樣的教學資源,推動教育公平;在傳統教學中融入AI(人工智能),通過‘AI學伴’‘AI助教’等形式,也可提升我省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他建議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全省教育管理業務,匯聚教育資源,打造全省聯網的教育平臺,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同時希望省里出臺扶持數字教育產業發展的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推動數字教育產業發展。還要打造龍頭企業,引導并扶持數字教育示范項目,發揮“頭雁”效應。
為農村電商搭建更多平臺
近年來農村電商迅猛發展,據商務部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省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達562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于浙江和江蘇。但是農村電商在品牌培育、送貨時效、營銷人才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就此釋修達代表提交了《關于解決我省農村電商發展短板的建議》。
“建議發掘優質農產品,建立電商農產品資源庫。請專業團隊梳理縣域農產品,挖掘農產品的亮點和傳播點,進而由電商團隊對這些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和品牌宣傳,并提供SC/綠色/有機認證、商標注冊、品牌設計與推廣等一整套市場流通解決方案,保證農產品迅速獲得用戶,打開銷路。”釋修達還建議,進一步完善縣域農業電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在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基礎上,電商團隊要與快遞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保證農產品的及時輸運。在培養電商人才方面,建議政府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打造一支“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隊伍。還希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引導專業團隊深入縣鄉,免費為當地農民做專業化的電商培訓,幫助有電商創業需求的農民實現創業夢想。
把橋下空間用起來
立交橋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另一種特殊的空間形態——橋下空間。這個空間若能充分合理應用,將對城市景觀、生態和土地利用帶來明顯效應。著眼這個問題,陳友榮代表提出了《關于合理利用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建議》。
陳友榮代表說,福州城區現有高架路段達48公里。長期以來,高架橋下的空間都是被忽視的公共空間,有效利用率低。特別是在城區外緣,橋下空間存在非法搭建,或成為貨場、流動攤點聚集區和亂堆垃圾處,這些現象不僅影響城市景觀,也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他建議研究出臺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管理辦法,對其設計、建設和維護等全過程制定規定,有效指導高架橋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同時建議城市開展高架橋下空間利用規劃,通過“微改造”的可行性探討,達到“好用”“好看”“好管”,實現橋下空間運營的精細化和品質化。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北京多區建“非遺傳習所”展示傳承2019-01-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